论“三调联动”机制及其完善 ——鉴于资阳区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1-02-23 10:4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纠纷解决压力的增大,传统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已不能完全胜任定分止争的重任,作为有效整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新机制——“三调联动”机制,由此在全国陆续推广开来,该机制与党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与法制精神相统一,将我党的正确领导与依法治国方针完美融合在一起。为保障民众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棚濑孝雄曾经说过:“不管纠纷解决制度属于哪一类,在实际生活中,社会的不同条件决定了纠纷的形态以及功能。”而作为一种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三调联动”机制,它的出现有着特有的背景及原因。时下不少重大、疑难、复杂纠纷,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历史遗留问题、农村家族宗族纠纷等,很多难以用诉讼方式解决问题、实现正义,传统调解机制又因调解主体缺乏权威性、调解方式过于单一等原因,未能有效化解,使得矛盾有可能进一步激化、纠纷有可能进一步升级,从而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而“三调联动”机制不仅拥有传统调解的一般特性,还具有独特优势,其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自由意志,摒弃诉讼与传统调解的不足,采用非对抗性的方式,通过“群众自治组织、政府职能部门、...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三调联动”机制概述
第一节 “三调联动”机制定义
第二节 “三调联动”机制特征
一、分流指派
二、联动配合
三、资源整合
第三节 “三调联动”机制的合理性
一、“三调联动”机制体现现代法治社会基本价值
二、“三调联动”机制符合中国本土文化
第二章 “三调联动”机制的现状
第一节 “三调联动”机制的运行状况
一、“三调联动”机制的机构设置
二、“三调联动”机制的工作机制
三、“三调联动”机制的具体对接
第二节 现行“三调联动”机制缺陷
一、受案范围没有规定
二、机构设置繁冗复杂
三、联动机制权责不明
四、经费保障机制缺乏
第三章 完善“三调联动”机制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节 明确规定受案范围
第二节 合理构建协调机构
第三节 科学设定职责权限
第四节 补充完善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层“大调解”的创新与完善——以深圳市西乡大调解为考察中心[J]. 刘振宇,陈金全. 理论探索. 2012(02)
[2]论“三调联动”机制的正当性[J]. 谢芳,舒卫平. 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04)
[3]构建“三调联动”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 胡海,胡志英. 湖湘论坛. 2011(02)
[4]关于能动司法与大调解[J]. 苏力. 中国法学. 2010(01)
[5]“大调解”机制中法院的角色定位[J]. 陈寒非,牟乃东.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9(06)
[6]关于中国传统调解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J]. 曾宪义. 中国法学. 2009(04)
[7]当前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的困境及成因[J]. 徐枫. 法制与社会. 2009(05)
[8]湖南省“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考察与思考[J]. 李冰. 中国司法. 2008(08)
[9]“三调联动”促三湘和谐——湖南省积极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新机制[J]. 孙浩波,陈昆仑. 人民调解. 2008(07)
[10]“三调联动”化解社会矛盾[J]. 陈泽伟. 瞭望. 2008(03)
硕士论文
[1]论和谐社会背景下委托调解制度的构建[D]. 栾义娟.华中师范大学 2011
[2]“三调联动”机制研究[D]. 谢芳.湘潭大学 2011
[3]社会转型期人民调解制度的变迁与路径探析[D]. 国晓娇.烟台大学 2011
[4]论三大调解的有效衔接[D]. 周余辉.中国政法大学 2011
[5]对完善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思考[D]. 丁乐利.中国政法大学 2011
[6]论我国多元化调解制度之完善[D]. 杨帆.中国政法大学 2011
[7]论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D]. 孙方静.苏州大学 2010
[8]我国民间性ADR刍论[D]. 杨军.苏州大学 2010
[9]“三调联动”机制研究[D]. 肖育文.湘潭大学 2010
[10]论“三调联动”机制的完善[D]. 魏静静.湘潭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47461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三调联动”机制概述
第一节 “三调联动”机制定义
第二节 “三调联动”机制特征
一、分流指派
二、联动配合
三、资源整合
第三节 “三调联动”机制的合理性
一、“三调联动”机制体现现代法治社会基本价值
二、“三调联动”机制符合中国本土文化
第二章 “三调联动”机制的现状
第一节 “三调联动”机制的运行状况
一、“三调联动”机制的机构设置
二、“三调联动”机制的工作机制
三、“三调联动”机制的具体对接
第二节 现行“三调联动”机制缺陷
一、受案范围没有规定
二、机构设置繁冗复杂
三、联动机制权责不明
四、经费保障机制缺乏
第三章 完善“三调联动”机制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节 明确规定受案范围
第二节 合理构建协调机构
第三节 科学设定职责权限
第四节 补充完善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层“大调解”的创新与完善——以深圳市西乡大调解为考察中心[J]. 刘振宇,陈金全. 理论探索. 2012(02)
[2]论“三调联动”机制的正当性[J]. 谢芳,舒卫平. 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04)
[3]构建“三调联动”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 胡海,胡志英. 湖湘论坛. 2011(02)
[4]关于能动司法与大调解[J]. 苏力. 中国法学. 2010(01)
[5]“大调解”机制中法院的角色定位[J]. 陈寒非,牟乃东.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9(06)
[6]关于中国传统调解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J]. 曾宪义. 中国法学. 2009(04)
[7]当前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的困境及成因[J]. 徐枫. 法制与社会. 2009(05)
[8]湖南省“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考察与思考[J]. 李冰. 中国司法. 2008(08)
[9]“三调联动”促三湘和谐——湖南省积极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新机制[J]. 孙浩波,陈昆仑. 人民调解. 2008(07)
[10]“三调联动”化解社会矛盾[J]. 陈泽伟. 瞭望. 2008(03)
硕士论文
[1]论和谐社会背景下委托调解制度的构建[D]. 栾义娟.华中师范大学 2011
[2]“三调联动”机制研究[D]. 谢芳.湘潭大学 2011
[3]社会转型期人民调解制度的变迁与路径探析[D]. 国晓娇.烟台大学 2011
[4]论三大调解的有效衔接[D]. 周余辉.中国政法大学 2011
[5]对完善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思考[D]. 丁乐利.中国政法大学 2011
[6]论我国多元化调解制度之完善[D]. 杨帆.中国政法大学 2011
[7]论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D]. 孙方静.苏州大学 2010
[8]我国民间性ADR刍论[D]. 杨军.苏州大学 2010
[9]“三调联动”机制研究[D]. 肖育文.湘潭大学 2010
[10]论“三调联动”机制的完善[D]. 魏静静.湘潭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47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047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