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4 02:56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和传承脆弱等特点,许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减少和消亡的态势,亟需抢救和保护。本文在对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有益做法,从行政法、刑法、知识产权法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法律保护的建议。
【文章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8,(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理论
(一)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1. 口头文学和语言。
2. 表演艺术。
3. 节庆、传统礼仪和民族服饰。
4. 传统医药。
5. 传统手工艺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二、国际社会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与实践
(一) 国际组织
(二) 日本
(三) 韩国
(四) 法国
三、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 行政法保护体系不健全, 实效性不强
1. 专门立法缺失, 救济困难。
2. 地方立法缺乏特色, 实效性不强。
3. 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
(二) 刑法规定不周延, 保护力度较弱
(三) 知识产权法保护存在“四难”
1. 权利主体认定难。
2. 权利客体认可难。
3. 保护期限界定难。
4. 价值理念统一难。
四、完善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建议
(一) 行政法保护制度的完善
(二) 刑法保护制度的完善
(三) 知识产权法保护制度的完善
1. 著作权法保护。
2. 商标法保护。
3. 专利法保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法国文化遗产法的历史与现实:兼论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 彭峰.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6(01)
[2]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特色[J]. 韩小兵,喜饶尼玛.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3(01)
本文编号:3048669
【文章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8,(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理论
(一)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1. 口头文学和语言。
2. 表演艺术。
3. 节庆、传统礼仪和民族服饰。
4. 传统医药。
5. 传统手工艺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二、国际社会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与实践
(一) 国际组织
(二) 日本
(三) 韩国
(四) 法国
三、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 行政法保护体系不健全, 实效性不强
1. 专门立法缺失, 救济困难。
2. 地方立法缺乏特色, 实效性不强。
3. 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
(二) 刑法规定不周延, 保护力度较弱
(三) 知识产权法保护存在“四难”
1. 权利主体认定难。
2. 权利客体认可难。
3. 保护期限界定难。
4. 价值理念统一难。
四、完善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建议
(一) 行政法保护制度的完善
(二) 刑法保护制度的完善
(三) 知识产权法保护制度的完善
1. 著作权法保护。
2. 商标法保护。
3. 专利法保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法国文化遗产法的历史与现实:兼论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 彭峰.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6(01)
[2]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特色[J]. 韩小兵,喜饶尼玛.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3(01)
本文编号:3048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048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