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民营企业职工休息权保障的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6 04:06
  休息权作为一项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自《劳动法》颁布以来,我国关于休息权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维护,同时这也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有序运转。但是,还有许多民营企业劳动者的合法休息权遭到了用人单位的侵犯,这使得我国劳动者休息权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本文希望通过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从而找出对应解决的措施,为政府管理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论文主要结构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休息权发展历程及价值。介绍休息权的发展历史,并分析了休息权对个人、企业、国家的价值意义。第二部分,民营企业侵犯劳动者休息权表现形式。根据民营企业休息权落实的现状,着重分析了超时加班、拒付或少付加班费、不安排带薪休假三类民营企业侵犯劳动者休息权的表现形式,对侵权行为的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三部分,休息权难以落实原因分析。从立法、执法、权利救济、工会维权、普法层面分别对休息权落实难进行了原因分析。立法层面法律规定操作性不强,处罚力度弱、类型单一,缺乏规制“互联网+”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执法方面执法人员数量少与日益增加的民营企业侵犯劳动者休息权之间不协调,执法受到地方属地保护;权利救济方面,劳动者休息权侵犯救...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休息权的发展历程及价值
    (一)休息权的产生发展
        1.权利斗争阶段
        2.权利认可阶段
    (二)我国休息权规定及发展
        1.起步阶段(1949 年—上世纪90 年代初)
        2.全面改革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本世纪初)
        3.逐步完善阶段(本世纪初—至今)
    (三)休息权的价值
二、民营企业侵犯休息权具体表现
    (一)延长工作时间,超时加班
    (二)拒绝支付加班费
    (三)带薪休假落实难
三、民营企业劳动者休息权难以落实的原因分析
    (一)立法规定不完善
        1.立法规定不明确
        2.立法缺乏限制劳动者“自愿”行为
        3.违法成本低
        4.“互联网+”就业模式休息权立法缺失
    (二)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弱
        1.劳动监察执法人员数量少、编制管理混乱
        2.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缺乏独立性
    (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不完善
        1.调解、仲裁组织缺乏独立性
        2.调解员专业能力弱
        3.调解协议效力低
        4.“仲裁前置”效果不佳
    (四)工会维权效果差
        1.民营企业工会覆盖面少
        2.民营企业工会独立性弱
        3.地方各级总工会趋于行政化
    (五)普法宣传不深入,劳动者维权意识不足
        1.普法针对性不强
        2.民营企业主动参与性低
四、落实民营企业劳动者休息权的建议
    (一)完善立法保障
        1.应加强立法保障
        2.应在立法中提高用人单位违法成本
        3.应建立“互联网+”劳动关系休息权的法律体系
    (二)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
        1.增加基层劳动监察执法人数、完善编制管理
        2.建立省内垂直管理的劳动监察体系
    (三)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
        1.提高调解员进入门槛
        2.提高调解协议效力
        3.建立“或裁或审”的劳动争议救济模式
    (四)完善工会维权机制
        1.建立完善产业工会
        2.加强民营企业工会的独立性
        3.完善各级工会督促民营企业保障职工休息权机制
    (五)强化劳动普法教育效果
        1.提高劳动普法针对性
        2.提高民营企业普法参与主动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



本文编号:32323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2323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2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