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法律构建

发布时间:2021-08-25 08:21
  民间慈善组织常常被称作“草根慈善团体”,是自筹经费、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非营利性组织。“张春华诉胡曼莉违反捐赠意愿案”揭示了民间慈善组织所面临的内外困境:慈善资源的匮乏以及政府的严格管控是其无法获得充分发展的外部原因,而其自身遭遇的公信力危机则是其必须克服的内部瓶颈。当前我国民间慈善已经有了萌芽的迹象,但是由于政府的过度干预、外部监督机制的缺位、法制建设的落后以及民间慈善组织自身的自律和自治能力的欠缺,公众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信任极其不足。公信力的缺失使得众多民间慈善组织面临“断粮”危险。因此,从制度构建出发,提高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水平已经刻不容缓。通过考察欧美国家成熟的慈善事业发展经验发现,我国民间慈善事业若想做大做强,需要从构建健全的法律制度、透明的运作机制、高效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完善的监督机制出发。本文除引言及结语部分外,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讨论:第一部分——一起慈善捐款纠纷及其引发的问题。通过美国妈妈张春华诉“中国妈妈”胡曼莉违反捐赠意愿一案,引出我国民间慈善组织面临公信力缺失的现实,在对民间慈善组织与公信力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一起慈善捐款纠纷及其引发的问题
    (一)“中国妈妈”胡曼莉滥用善款纠纷
    (二)引发的问题
二、提高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制度条件
    (一)健全的法律制度
    (二)透明的运作机制
    (三)高效的内部治理结构
    (四)完善的监督机制
三、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制度原因
    (二)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不足之现实原因
四、域外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法律保障机制与启示
    (一)域外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法律保障机制
    (二)对我国的启示
五、提升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法律对策
    (一)化解民间慈善组织的身份尴尬
    (二)提高民间慈善组织的自治能力
    (三)建立民间慈善组织的外部监督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慈善组织第三方评估的研究[J]. 肖耀科.  经营管理者. 2011(21)
[2]慈善组织公信力财务解读[J]. 杨平波,张晓琴.  财会通讯. 2011(20)
[3]我国慈善组织的外部监督[J]. 肖和保.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4]中国慈善事业的合作治理模式及其路径选择[J]. 汪大海,何立军.  江西社会科学. 2010(05)
[5]论我国政府与慈善组织的互动关系[J]. 兰花.  理论与现代化. 2007(06)
[6]美国的慈善立法及其启示[J]. 张奇林.  法学评论. 2007(04)
[7]市民社会与中国慈善组织的发育[J]. 韩克庆.  学海. 2007(03)
[8]慈善组织社会问责探讨[J]. 林闽钢.  东岳论丛. 2006(06)
[9]代理理论与公司治理综述[J]. 闫冰.  当代经济科学. 2006(06)
[10]试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J]. 张旭霞.  南京社会科学. 2006(07)

硕士论文
[1]内蒙古慈善事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慧萍.内蒙古大学 2010
[2]草根型民间慈善组织身份认同的社会政策选择[D]. 李鑫.东北师范大学 2009
[3]慈善组织监管的法律研究[D]. 余淑婷.西南政法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617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3617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0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