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论劳动合同解除中“不能胜任”的认定

发布时间:2017-05-03 08:02

  本文关键词:论劳动合同解除中“不能胜任”的认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章以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有关“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条款为切入点,针对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认定劳动者“不能胜任”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重点在于论述对“不能胜任”认定的立法现状和司法困惑以及在立法和司法实务两方面对该问题给出合理化建议和完善措施。首先,对于“不能胜任”的含义,我国《劳动法》第26条第2款和《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2款并没有给出规定,只在《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中对“不能胜认”的表现做了简易说明。对于如何认定“不能胜任”以及所依据的事由,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是留白的,由此产生了关于该问题的不同的学说类型。笔者在对比分析台湾地区理论界与实务界和大陆地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学者观点和司法判例的基础上,罗列出三种主要的学说类型,即客观不能说、客观兼主观不能说、折衷说。其次,笔者对“不能胜任”认定的立法现状和司法困惑展开论述。我国《劳动法》将“不能胜任”作为用人单位预告解除劳动关系的事由之一,根据体系解释得出,目前立法在对“不能胜任”的认定上采用“客观不能说”。但法律具有滞后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仅采用“客观不能说”已不能满足司法实务的需求。因此,司法实务中的困惑也接踵而至:1.对“不能胜任”的认定是否应包括主观因素;2.用人单位作为单一认定主体可能导致解雇权的滥用;3.导致“末位淘汰制度”的滥用。再次,针对立法和司法实务中暴露出的问题,笔者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立法上,提出认定“不能胜任”不仅包括客观能力不足胜任的情形,还应包括劳动者因主观原因致不能胜任的情形。在司法实务中,以利益平衡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为指导思想,针对用人单位作为单一认定主体暴露出的弊端,提出了用人单位与职工民主评议、用人单位与工会、用人单位与专家论证相结合的三种认定主体模式。对目前实践中存在的四种认定标准:劳动合同、劳动定额、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内部评定,以及四种认定标准的效力及关系做了分析。提出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如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解雇预告期制度,以便能更加准确的认定“不能胜任”。最后,笔者对实践中“不能胜任”与易混淆概念“末位淘汰制度”进行了探究。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18号”为例,对两者的关系做了较为清晰的梳理,并对“末位淘汰制度”的法律角色进行了定位。
【关键词】:不能胜任 客观不能 主观不能 末位淘汰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前言10-13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10-11
  • 二、文献综述11-12
  • 三、研究方法12-13
  • 一、“不能胜任”的含义及学说类型13-19
  • (一)“不能胜任”的含义13
  • (二)“不能胜任”的学说类型13-19
  • 1. 客观不能说14-16
  • 2. 客观兼主观不能说16-17
  • 3. 折衷说17-19
  • 二、对“不能胜任”认定的立法现状及司法实务困惑19-23
  • (一)对“不能胜任”认定的立法现状19-20
  • (二)对“不能胜任”认定的司法实务困惑20-23
  • 1. 对“不能胜任”的认定是否应包括主观因素20-21
  • 2. 用人单位作为单一认定主体可能导致解雇权的滥用21-22
  • 3. 导致“末位淘汰制度”的滥用22-23
  • 三、对“不能胜任”认定的立法及司法实务的完善23-41
  • (一)对“不能胜任”认定的现行立法的完善23-27
  • 1. 将主观事由纳入“不能胜任”的认定中23-24
  • 2. 通过法规与司法解释等细化认定“不能胜任”的程度要求24-27
  • (二)对“不能胜任”认定的司法实务的完善27-41
  • 1. 对“不能胜任”认定主体的扩充——用人单位作为单一认定主体的修正27-29
  • 2. 对“不能胜任”认定标准及效力的完善29-34
  • 3. 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准确认定“不能胜任”34-38
  • 4. 认定劳动者“不能胜任”时应贯彻的原则38-41
  • 四、对“不能胜任”与易混淆制度—末位淘汰制度的探讨41-46
  • (一)末位淘汰制度的内涵及引发的争议41-42
  • 1. 末位淘汰制度的内涵41
  • 2. 末位淘汰制度引发的争议——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18号”为例41-42
  • (二)正确认识“不能胜任”与“末位淘汰制度”的关系42-46
  • 1. 两者之间的关系42-43
  • 2. 末位淘汰制度的法律角色43-46
  • 结语46-48
  • 参考文献48-51
  • 后记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宁宁;;劳动合同解除的预告期制度研究[J];特区经济;2011年10期

2 周悦丽;劳动合同解除刍议[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毕晓平;;劳动合同解除问题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邱婕;客观情况变化下的劳动合同解除[J];中国劳动;2005年03期

5 ;劳动合同解除后怎样进行经济补偿[J];农民科技培训;2006年08期

6 冯彦君;;劳动合同解除中的“三金”适用——兼论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态度[J];当代法学;2006年05期

7 景安妮;;浅谈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后的相关问题[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郑磊;;劳动合同解除后的“麻烦”事儿[J];职业;2009年16期

9 马丽莉;;劳动合同解除中单位的常见失误[J];劳动保障世界;2009年06期

10 李斌;;浅议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合同解除和经济补偿、经济赔偿问题[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扬;;劳动合同解除的现状分析及法律研究[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厉进;;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过程中经济关系处理办法及反思[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昌衡;劳动合同解除后经济补偿有讲究[N];衡阳日报;2009年

2 路平;企业切勿滥用劳动合同解除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丁国元;北京农民工首次行使劳动合同解除权获补偿[N];工人日报;2008年

4 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律师 周开畅;“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案”点评[N];上海金融报;2008年

5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姜颖;《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喜与忧[N];工人日报;2014年

6 张伯晋;鼓励“停薪留职”创业,,有违公平原则[N];检察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夏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安琪;企业搬迁情形下劳动合同解除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雷思颖;论劳动合同解除中“不能胜任”的认定[D];苏州大学;2016年

3 李蕾;劳动合同解除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张雯雯;中法两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黄键琳;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一宁;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常以正;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行为激励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8 胡庆莲;劳动合同解除制度探研[D];复旦大学;2012年

9 朱莉;论劳动合同解除制度对劳动者的保护[D];重庆大学;2009年

10 张鑫;论劳动合同解除法律制度[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论劳动合同解除中“不能胜任”的认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2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42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8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