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规范“共享员工”模式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2-01-08 12:37
为实现劳动力资源更加及时、合理的分配,"共享员工"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用工方式开始兴起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亟待通过立法加以规范。"共享员工"模式是一种有自身特点的新用工方式,不等同于劳务派遣及借调用工。在"共享员工"模式下,共享员工、共享单位与使用单位的三方关系较为复杂,共享员工与共享单位之间的劳动合同效力有待商榷。立法规范"共享员工"模式的路径选择上,可考虑建立劳动合同中止制度或是在借调基础上完善法律实现适用。
【文章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36(06)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共享员工”模式的兴起
(一)何谓“共享员工”模式
(二)“共享员工”模式的缘起
(三)“共享员工”模式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共享员工”模式不等同于劳务派遣或借调用工
(一)“共享员工”模式与劳务派遣的区别
(二)“共享模式”模式与借调的区别
三、“共享员工”模式下的劳动关系
四、立法规范“共享员工”模式的路径
(一)路径一:建立劳动合同中止制度
(二)路径二:在借调基础上完善法律实现“共享员工”模式的适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劳务派遣规制失灵的原因与出路[J]. 谢增毅. 环球法律评论. 2015(01)
[2]浅析用人单位利用借调规避劳动合同法行为[J]. 孙福平. 法制博览. 2015(01)
[3]借调用工 理清三方关系[J]. 宋岚. 中国卫生人才. 2013(08)
[4]论劳务派遣利弊观[J]. 李海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3 (04)
[5]我国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分析[J]. 林嘉,范围.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06)
[6]劳动合同中止制度:劳动者权利维护及制度架构[J]. 秦国荣. 政法论丛. 2010(04)
[7]新形势下劳务派遣的问题和发展对策分析[J]. 苏慧文,刘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8]劳务派遣的法学思考[J]. 董保华. 中国劳动. 2005(06)
[9]劳动关系双层运行的法律思考——以我国的劳动派遣实践为例[J]. 王全兴,侯玲玲. 中国劳动. 2004(04)
本文编号:3576571
【文章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36(06)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共享员工”模式的兴起
(一)何谓“共享员工”模式
(二)“共享员工”模式的缘起
(三)“共享员工”模式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共享员工”模式不等同于劳务派遣或借调用工
(一)“共享员工”模式与劳务派遣的区别
(二)“共享模式”模式与借调的区别
三、“共享员工”模式下的劳动关系
四、立法规范“共享员工”模式的路径
(一)路径一:建立劳动合同中止制度
(二)路径二:在借调基础上完善法律实现“共享员工”模式的适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劳务派遣规制失灵的原因与出路[J]. 谢增毅. 环球法律评论. 2015(01)
[2]浅析用人单位利用借调规避劳动合同法行为[J]. 孙福平. 法制博览. 2015(01)
[3]借调用工 理清三方关系[J]. 宋岚. 中国卫生人才. 2013(08)
[4]论劳务派遣利弊观[J]. 李海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3 (04)
[5]我国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分析[J]. 林嘉,范围.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06)
[6]劳动合同中止制度:劳动者权利维护及制度架构[J]. 秦国荣. 政法论丛. 2010(04)
[7]新形势下劳务派遣的问题和发展对策分析[J]. 苏慧文,刘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8]劳务派遣的法学思考[J]. 董保华. 中国劳动. 2005(06)
[9]劳动关系双层运行的法律思考——以我国的劳动派遣实践为例[J]. 王全兴,侯玲玲. 中国劳动. 2004(04)
本文编号:3576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576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