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县设市的法律规制
发布时间:2017-05-11 23:10
本文关键词:撤县设市的法律规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以及一些撤县设市的申请获得批准预示着冻结17年的撤县设市政策或将重新开启。以此为契机,笔者讨论了对撤县设市体制进行法律规制的问题。我国的行政区划体制历来为政府、行政权力所掌控,通过较多的政策、规范性文件、低位阶的法规规章对行政区划进行管理,行政区划的法治化、规范化程度较低,造成的后果就是区划变动的频繁往复,对我国的政治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撤县设市体制是伴随着地级行政区划改革而生,旨在顺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促进新型城镇化、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在实施之初,对于促进我国城市化、市场化进程,优化城市布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撤县设市法治性、规范性的不足,具体包括设市标准的问题、主体权限配置的问题、以及审查批准程序的问题、监督问责的问题等,使得撤县设市体制在运行中存在弄虚作假、权力寻租的情况,导致一些不符合撤县设市的县也升格成了县级市,继而造成了“设市热”“假性城市化”“空壳城市”的问题,撤县设市也变成了某些县级政府干部政绩工程,以及寻求政治资本和经济利益的抓手。因此对撤县设市体制的法治化改造十分必要,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法律规制,具体包括行政区划基本法律的制定、法律体系的构建,以及程序性规则的设定和监督问责体制的完善,力求使撤县设市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之上。
【关键词】:撤县设市 县改市 法治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1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0
- 绪论10-20
-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10-11
- 1、问题的提出10
- 2、选题意义10-11
- (二)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1-13
- 1、研究内容11-12
- 2、研究方法12-13
- (三) 域内外研究述评13-20
- 1、域外及台湾地区研究概述13-16
- 2、国内研究述评16-20
- 一、撤县设市的概述20-30
- (一) 撤县设市的历史与实质20-22
- (二) 撤县设市体制的主要问题22-26
- 1、设市标准的问题22-23
- 2、撤县设市的主体权限与审查批准程序的问题23-25
- 3、撤县设市体制的现实问题25-26
- (三) 撤县设市体制问题的理论解析26-30
- 1、导致撤县设市体制不完善的原因26-28
- 2、撤县设市体制之外的原因28-30
- 二、撤县设市法律规制的理论阐释30-38
- (一) 撤县设市法律规制的内涵30
- (二) 对撤县设市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论证30-35
- 1、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31-32
- 2、依法行政的本质需要32-33
- 3、保证撤县设市既定目标实现的现实需要33-34
- 4、县制保护的需要34-35
- (三) 撤县设市法律规制的原则35-38
- 1、法治的原则35-36
- 2、程序正当的原则36
- 3、权责统一的原则36
- 4、民主的原则36-37
- 5、有效性与有限性的原则37-38
- 三、完善撤县设市的法律规制的构想38-49
- (一) 事前规制38-42
- 1、统一的行政区划法规38-40
- 2、设市标准的制定40-41
- 3、撤县设市的主体与权限划分41-42
- (二) 事中规制42-47
- 1、撤县设市方案的形成42-44
- 2、撤县设市方案的请示、逐级审批44-45
- 3、撤县设市的受理和决定45-46
- 4、撤县设市决定的公布46-47
- (三) 对撤县设市的事后规制47-49
- 结语49-51
- (一) 本文的基本观点和创新点49-50
- (二) 本文的主要不足50-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55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关龙;论我国八十年建市的历程[J];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06期
2 刘高;;国内外行政区划调整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年02期
3 李琰琰;;论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本文关键词:撤县设市的法律规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8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58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