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3 19:26
生态损害赔偿是当前各国损害赔偿立法与理论研究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分配正义的本质在于协调与平衡个人、社会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而矫正正义内含对受害人所遭受损失的弥补与修复以及对侵权行为的责难。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建构是法的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在环境法领域中的有力彰显。人类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在传统侵权责任法框架下,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以“同质赔偿”为初衷,侧重对受害者人身、财产损害的救济。这种损害赔偿的规则设计无法完全适用于私益和公益交叉混合的生态保护领域。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逐步形成了以《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为基础,配套相关环境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等系列特别法,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司法等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但目前直接针对生态损害赔偿的立法相对匮乏。2015年12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印发暴露出了当前我国在生态损害赔偿制度领域立法的紧迫性。同时,也对该领域制度研究的深入展开提出了新的期待。目前,该制度构建因缺乏深入、全面、系统的论证,使得当下该领域相关立法、政...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基本问题解析
1.1 生态损害的内涵界定
1.1.1 生态损害与环境损害的概念辨析
1.1.2 国内外关于生态损害概念的界定
1.1.3 生态损害的特征
1.1.4 生态损害的发生原因
1.2 生态损害赔偿的内涵界定
1.2.1 生态损害赔偿的发生逻辑
1.2.2 生态损害赔偿的法律责任
1.2.3 生态损害赔偿责任的特殊性
1.2.4 生态损害赔偿的价值目标
1.3 生态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
1.3.1 生态正义理论
1.3.2 环境权理论
1.3.3 损害赔偿社会化理论
1.3.4 法益保护理论
1.3.5 损害者负担理论
第二章 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分析
2.1 域外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
2.1.1 域外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概况
2.1.2 域外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比较分析
2.2 国内生态损害赔偿的现状
2.2.1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的研究现状
2.2.2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的立法考察
2.2.3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案件的行政处理
2.3 现状考察之启示
2.3.1 域外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评价与启示
2.3.2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评价与启示
第三章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实证分析
3.1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案件实证研究概况
3.1.1 分析样本的来源与筛选
3.1.2 典型案例判决书的量化分析
3.2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案件的实证梳理
3.2.1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案件中原告的司法主张
3.2.2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案件司法认定中的重要问题
3.3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3.1 生态损害赔偿诉讼与环境公益诉讼界限不明
3.3.2 生态损害赔偿界定及评估标准不一
3.3.3 生态损害责任与传统侵权责任承担方式界限模糊
3.3.4 生态损害赔偿中的救济程序不完善
第四章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路径
4.1 探索生态损害赔偿磋商制度
4.1.1 明确磋商制度的价值定位
4.1.2 规范磋商主体的权限范围
4.1.3 强化磋商与诉讼程序的衔接
4.2 整合环境公益司法保障制度
4.2.1 规范生态立法完善顶层设计
4.2.2 健全生态损害救济诉讼制度
4.2.3 强化生态损害私益诉讼与公益诉讼的衔接
4.3 发挥政府在制度中的多元角色
4.3.1 发挥环保领域政府行政执法的优先性
4.3.2 严格落实生态保护行政权的执行制度
4.3.3 优化生态损害赔偿行政处理与诉讼的衔接
4.3.4 厘清生态损害公益诉讼与行政赔偿的边界
4.4 健全生态损害赔偿案件的追责机制
4.4.1 建立生态保护执法、监测联动机制
4.4.2 落实生态保护法定主体的行政问责
4.4.3 探索生态损害赔偿案件处理的联动机制
4.5 完善生态损害赔偿配套制度建设
4.5.1 建立专业评估制度
4.5.2 明确资金保障制度
4.5.3 加强公众参与制度
4.5.4 探索生态损害赔偿的社会化填补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参加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3816365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基本问题解析
1.1 生态损害的内涵界定
1.1.1 生态损害与环境损害的概念辨析
1.1.2 国内外关于生态损害概念的界定
1.1.3 生态损害的特征
1.1.4 生态损害的发生原因
1.2 生态损害赔偿的内涵界定
1.2.1 生态损害赔偿的发生逻辑
1.2.2 生态损害赔偿的法律责任
1.2.3 生态损害赔偿责任的特殊性
1.2.4 生态损害赔偿的价值目标
1.3 生态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
1.3.1 生态正义理论
1.3.2 环境权理论
1.3.3 损害赔偿社会化理论
1.3.4 法益保护理论
1.3.5 损害者负担理论
第二章 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分析
2.1 域外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
2.1.1 域外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概况
2.1.2 域外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比较分析
2.2 国内生态损害赔偿的现状
2.2.1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的研究现状
2.2.2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的立法考察
2.2.3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案件的行政处理
2.3 现状考察之启示
2.3.1 域外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评价与启示
2.3.2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评价与启示
第三章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实证分析
3.1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案件实证研究概况
3.1.1 分析样本的来源与筛选
3.1.2 典型案例判决书的量化分析
3.2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案件的实证梳理
3.2.1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案件中原告的司法主张
3.2.2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案件司法认定中的重要问题
3.3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3.1 生态损害赔偿诉讼与环境公益诉讼界限不明
3.3.2 生态损害赔偿界定及评估标准不一
3.3.3 生态损害责任与传统侵权责任承担方式界限模糊
3.3.4 生态损害赔偿中的救济程序不完善
第四章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路径
4.1 探索生态损害赔偿磋商制度
4.1.1 明确磋商制度的价值定位
4.1.2 规范磋商主体的权限范围
4.1.3 强化磋商与诉讼程序的衔接
4.2 整合环境公益司法保障制度
4.2.1 规范生态立法完善顶层设计
4.2.2 健全生态损害救济诉讼制度
4.2.3 强化生态损害私益诉讼与公益诉讼的衔接
4.3 发挥政府在制度中的多元角色
4.3.1 发挥环保领域政府行政执法的优先性
4.3.2 严格落实生态保护行政权的执行制度
4.3.3 优化生态损害赔偿行政处理与诉讼的衔接
4.3.4 厘清生态损害公益诉讼与行政赔偿的边界
4.4 健全生态损害赔偿案件的追责机制
4.4.1 建立生态保护执法、监测联动机制
4.4.2 落实生态保护法定主体的行政问责
4.4.3 探索生态损害赔偿案件处理的联动机制
4.5 完善生态损害赔偿配套制度建设
4.5.1 建立专业评估制度
4.5.2 明确资金保障制度
4.5.3 加强公众参与制度
4.5.4 探索生态损害赔偿的社会化填补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参加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38163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816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