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环境侵权中忍受限度论的法制化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环境侵权中忍受限度论的法制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针对环境损害存在两种应对方式,即社会化应对机制和个别化应对机制。社会化应对机制包括积极的环境损害填补社会化方式和消极的环境损害承受社会化方式。在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等积极的社会化方式处于起步阶段,其有效运作依赖于个别化责任的落实。但目前,个别化应对机制中的环境侵权救济制度倾向于加强受害人的权益保障,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因果关系推定理论对加害人的行为自由施加了较为严格的限制,导致环境侵权救济制度存在矫枉过正的倾向,且可能引致积极的社会化方式的滥用。消极的社会化方式要求公众承受一定的环境损害,因此需要相应的法律机制将该社会义务与大众行为相连接,明确消极的社会化方式与个别化机制的界限,即应当在个别化侵权责任认定时,明确环境受害人所应容忍的损害限度。为了同时弥补环境损害应对社会化机制和个别化机制存在的缺陷,使环境损害应对机制能够整体有序运行,应当引入忍受限度论,从构成要件层面上对环境侵权救济制度进行改造。忍受限度论是日本环境侵权救济中的重要理论,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将其作为违法性判断的重要标准。但我国的环境侵权救济制度不承认违法性要件,且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因此,从我国法律规定的实然状态考虑,为了充分实现导入忍受限度论的制度目的,最为合理的方式是将忍受限度论作为损害判断的标准。忍受限度论在损害认定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确定忍受限度。本文采用环境本底污染量、社会公共环境污染量和环境质量标准作为忍受限度的考量因素,环境质量标准与环境本底污染量和社会公共环境污染量之和的差值即为忍受“限度”。在实务中,法官应当根据不同的损害类型,在确定限度的基础上行使自由裁量权,判断损害是否实质上超过了受害人的忍受限度,进而认定损害是否成立。
【关键词】:环境侵权 忍受限度论 损害认定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68;D92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引言8-11
- 1.1 研究意义8-9
- 1.2 理论研究综述9
- 1.3 研究方法9-11
- 第2章 忍受限度论法制化的理论基础11-24
- 2.1 概述11-12
- 2.2 环境损害应对社会化机制的表现和缺陷12-17
- 2.2.1 环境损害应对社会化机制的理论基础12-14
- 2.2.2 积极的环境损害填补社会化方式及其缺陷14-15
- 2.2.3 消极的环境损害承受社会化方式及其缺陷15-17
- 2.3 环境损害应对个别化机制的表现及缺陷17-23
- 2.3.1 环境侵权责任成立的客观化趋势17-19
- 2.3.2 平衡环境侵权责任成立客观化之需要19-21
- 2.3.3 刑法领域责任成立客观化之平衡21-23
- 2.4 小结23-24
- 第3章 忍受限度论的内涵及历史发展24-31
- 3.1 忍受限度论在日本的产生与发展24-29
- 3.1.1 日本判例中的忍受限度24-27
- 3.1.2 加藤一郎的忍受限度论27-28
- 3.1.3 日本的新忍受限度论28-29
- 3.1.4 忍受限度论的现状29
- 3.2 其它国家环境侵权中的忍受限度论29-30
- 3.3 小结:忍受限度论的法律意义30-31
- 第4章 我国环境侵权责任构成的内在逻辑及其与忍受限度论的关系31-37
- 4.1 我国环境侵权责任构成的内在逻辑31-34
- 4.1.1 环境侵权的界定31-32
- 4.1.2 我国环境侵权构成要件的分析32-34
- 4.2 我国环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与忍受限度论的关系34-37
- 第5章 忍受限度论在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认定中的导入37-42
- 5.1 忍受限度考量因素之选择37-39
- 5.1.1 环境本底污染量37-38
- 5.1.2 社会公共环境污染量38
- 5.1.3 环境质量标准38-39
- 5.2 忍受限度的生成及其在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认定中应用39-42
- 5.2.1 忍受限度的生成39-40
- 5.2.2 忍受限度在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认定和救济中的应用40-42
- 第6章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47
- 个人简历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明辉;;环境侵权的特征及其法律责任[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年03期
2 张瑞萍;;论环境侵权法律救济的实现[J];社科纵横;2008年08期
3 张艳丽;;由血铅中毒看我国环境侵权的法律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9年30期
4 魏正龙;;浅谈我国环境侵权制度[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孙昌兴;周彦;;我国企业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的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周莹莹;聂佳;刘辉;;环境侵权的内涵分析[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6期
7 张一粟;;环境侵权案的界定[J];绿叶;2006年10期
8 张浩强;论共同环境侵权[J];当代法学;2002年02期
9 吴继刚;环境侵权的类型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王宗廷;环境侵权的公益诉讼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柳;;环境侵权示范诉讼制度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宗廷;;环境侵权的公益诉讼研究[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2年
3 程守太;;浅论我国环境侵权法律的完善和发展——从一起黄磷泄露侵权案件谈起[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4 秘明杰;;环境侵权及其不确定性分析[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5 余麟;陆志明;;再论环境侵权——从制定中的民法典之角度[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6 李娟;刘芳;;我国环境侵权司法救济的现状与未来——从法社会学角度分析[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7 孙法柏;;法经济学视野下的环境侵权问题探讨[A];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刘海鸥;;美国环境侵权领域中的妨害法[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英美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C];2008年
9 刘文燕;;论环境侵权社会责任的应然状态[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马洪;;环境侵权的归责追问[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蓉;中国环境侵权的“救济”[N];中国环境报;2001年
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冯岑岑;环境侵权受害人维权手段待丰富[N];检察日报;2012年
3 记者 朱磊;环境侵权须确保赔偿相关信息应充分公开[N];法制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丁国锋 马超;环境侵权案一赔了之倾向要不得[N];法制日报;2013年
5 马圆园;环境侵权公益诉讼特征简论[N];江苏经济报;2014年
6 吕忠梅 湖北经济学院教授 湖北水事研究中心主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博士生导师;论环境侵权的二元性[N];人民法院报;2014年
7 毛瑞兆;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及法律对策[N];发展导报;2003年
8 杨书桥;要抓住环境侵权案件的要点[N];法制日报;2005年
9 中国政法大学 高菲斐;环境侵权民事司法救济的主要特点[N];中国环境报;2010年
10 竺效;对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思考[N];法制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中星;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张晶;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制度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3 张程;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制度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3年
4 马思瑶;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5 杨柳;试论《侵权责任法》中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D];复旦大学;2013年
6 田晓宇;跨国公司环境侵权法律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7 贾飞萍;我国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构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8 曾敏;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制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9 于颖;商法视角下海洋环境侵权债权人保护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10 陈茂义;我国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环境侵权中忍受限度论的法制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1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411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