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强险中第三人范围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交强险中第三人范围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汽车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犹如城市建设对于机械的需要一样,与此同时,汽车的产生不仅大大加快了我们社会的运转速度,而且提升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品质,提高效率,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日趋严重的问题:随着城市规模不断地扩大,人们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在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同时,日益增加的道路交通事故数量使得司机与行人人人自危,频发的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也给社会带来了大量的问题,这无疑增加了社会负担。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和为了分担道路交通肇事事故的风险,我们国家于2003年就针对道路交通肇事所发生的事故中受害者责任,进行相关责任保险方面的立法,进行制度建设。使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做到了有法可依,其中交通强制保险制度成为主要制度,但是因为我国的交强险是一个比较新的法律制度,实施的时间比较短,在司法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仍然缺少较为详尽规定的法律依据,司法实务界和学术界对此制度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广泛予以关注。笔者作为一名执业律师,在多年代理案件的过程中,曾数次遇到交强险中关于“第三人”的认定问题,深感无奈与困惑,因此,笔者希望借此毕业论文答辩的机会撰写本文,笔者期望本文能抛砖引玉,对我国交强险中受害第三人的认定问题予以探讨研究。笔者从法学和保险学的视角,运用诸如实证主义分析法和比较研究等方法,以交强险中第三人范围在理论和司法实务界所产生的分歧为焦点,通过分析辨别我国关于交强险中受害第三人的范围相关制度及具体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而进一步对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关于交强险中第三人的相关制度建立及法律实施,提出我们国家对于交强险中第三人制度发展完善的相关建议。笔者将本文分成如下四个部分,具体阐述如下:第一章探究交强险中第三人的基本的理论,对于交强险中第三人的相关法律概念、法律地位进行认真辨析,通过对比分析其他一般的责任保险制度,从而讨论在交强险制度中我国对第三人范围的具体界定以及如此界定理由。第二章结合交强险中第三人范围具体界定引发的各种分歧,对此予以探讨分析,结合具体的典型案例,分析案例中交强险中投保的被保险人是否排除在第三人的认定之外,结合典型个案的具体案情探讨分析“本车人员”在何种情形下可以纳入交强险中第三人的范围,最后研究投保人的家庭成员以及驾驶员在被雇佣的情况下是否能够纳入交强险中第三人的保障范围。第三章主要介绍普通法系国家、大陆法系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关于机动车强制保险制度中相关的具体内容。第四章针对我国关于此制度的相关规定,本文作者针对“交强险”立法及相关制度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交强险 第三人范围 立法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28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7
- 目录7-8
- 第一章 交强险基本问题概述8-15
- 第一节 交强险的涵义及功能定位8-11
- 第二节 交强险中第三人的概念和法律地位11-13
- 第三节 我国交强险中第三人范围13-15
- 第二章 交强险中第三人范围问题引起的争议15-20
- 第一节 被保险人被排除在第三人范围之外引起的争议15-16
- 第二节 本车人员排被除在第三人范围之外引起的争议16-18
- 第三节 家庭成员及驾驶人员为雇员时引起的争议18-20
- 第三章 第三人范围立法例的比较分析20-24
- 第一节 英美法系国家及地区第三人范围立法例考察20-22
-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第三人范围立法例考察22-24
- 第四章 我国交强险中第三人范围的立法建议24-28
- 第一节 我国交强险模式的选择及应然定位24-26
- 第二节 修改《交强险条例》将本车人员纳入第三人范围26-27
- 第三节 增加实际驾驶人及相关概念以助界定交强险中第三人范围27-28
- 结语28-29
- 参考文献29-30
- 后记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军工;正确适用法律 严惩交通肇事犯罪——《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J];人民司法;2000年12期
2 曹勇;简析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的审理[J];法律适用;2000年03期
3 吕伟男,李孝忠;浅析交通肇事犯罪中的自首情节——兼与曹勇同志商榷[J];法律适用;2000年05期
4 朱炜;对“交通肇事后逃逸”和“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5 赵洪亮;交通肇事怎一个“逃”字了之[J];农村机械化;2000年04期
6 常善;交通肇事逃不得[J];汽车运用;2000年11期
7 余攀霞 ,黄盈良 ,谭斌华;派出所副所长驾走私车交通肇事 弱女子历艰辛为屈死丈夫讨公道[J];政府法制;2000年07期
8 汲传排 ,连寿祥;交通肇事后未保护现场私了难了[J];道路交通管理;2001年10期
9 汪良恒;交通肇事定罪最高人民法院有新解[J];现代交通管理;2001年05期
1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J];新法规月刊;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卫东;;交通肇事犯罪增多的原因及预防[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罗世广;刘玉珍;;口服铝铵矾致死1例[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3 张亦发;;交通肇事超常医疗100例法医学分析[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张亦发;;交通肇事超常医疗100例法医学分析[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张殿元;史洪彬;王国荣;孙立欣;张力复;;一例疑为交通肇事案的法医学分析[A];法医临床学专业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六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张彦民;张小让;;交通肇事是否构成主要死因[A];法医临床学专业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六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肖玲;张霞;;交通肇事行为中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从杭州和成都交通肇事案谈起[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8 肖玲;张霞;;论交通肇事中自首及赔偿与减刑的认定——从杭州和成都交通肇事案谈起[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9 李精岩;高光远;刘阿娟;;载重汽车从身上轧过只造成轻度软组织损伤一例[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10 康节斌;张立岩;林东果;;46例膈疝的分析[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远文;交通肇事什么情形才承担刊事责任[N];法治快报;2004年
2 周文馨 陈玉霞;兰州出现交通肇事“职业替身”[N];法制日报;2005年
3 曹雪芳;办理交通肇事案 如何界定“逃逸致人死亡”[N];检察日报;2001年
4 石岩;交通肇事案的法律思考[N];江苏法制报;2005年
5 ;此交通肇事案不适用因逃逸致人死亡[N];人民法院报;2003年
6 马宽超 张 敏;交通肇事执行案的缠诉及其对策[N];人民法院报;2004年
7 张留兵 小 包;故意杀人还是交通肇事[N];人民法院报;2005年
8 韩秀桃 董来超;如何审查交通肇事行为的结果[N];人民法院报;2005年
9 刘伟果;伤及亲友的交通肇事案呈上升趋势[N];人民政协报;2004年
10 蒋德;交通肇事犯罪涉五类行为不得判缓刑[N];法制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高娜;交通肇事后移置被害人行为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3 梁军;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4 石忠军;交通肇事刑事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邹秀芳;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朱性东;对谢某交通肇事案的法律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7 靳洪良;论交通肇事中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定[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8 高源;交通肇事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艾金鹏;交通肇事犯罪若干问题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窦维涛;论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D];河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交强险中第三人范围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9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419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