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我国过劳死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9 23:02

  本文关键词:我国过劳死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不仅使国家富强鼎盛,还在方方面面带给了国民巨大的便利。诸如生活水平、医疗保障、教育普及、基础设施等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当然,社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中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也就是说,中国的今天是由无数个千辛万苦的劳动者所创造出来的结晶。然而,“兴一利,必生一弊”,在国民正在享受繁荣经济带来的果实时,一枚苦果也悄然降临。这样的苦果在七八十年代的日本也曾出现过,那就是“过劳死”。那么什么是“过劳死”,法律对此是如何规制的?在问题出现时,又是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然而,就我国目前而言,虽然在一些劳动法律中有关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规定,但是,针对“过劳死”问题的规定却存在着严重缺失。到目前为止,类似事件仍在接连不断的发生,如何对“过劳”受害者进行有效呵护、又如何降低“过劳死”现象越来越高的发生概率,我们必须对此问题做出法律上的研读。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法律的角度对“过劳死”问题进行充分探索,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于国内社会的实际现状来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补充完善。甚至,这一问题要针对性的在立法控制、有效防备和监督检查等多个方面协同进行。 本文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章是引言部分,通过介绍选题的背景情况、意旨和世界范围的研究状况,得出“过劳死”需要特殊应对的紧急性。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过劳死基本理论,过劳死的含义以及产生“过劳死”的原因。首先,从社会层面看,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现有保障的相关条例较为欠缺,压在国内从业者身上的担子比较沉重;其次,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病态的的日常习惯大大提高了“过劳死”的发生概率;再次,从法律的层面讲,过劳死在国内没有明显针对性的制度规范,不仅全社会缺乏适度劳动的理念,相关机构治理也不到位,认知存在缺失。第三部分通过当前“过劳死”在中国的现实表现,以及我国现有法律对“过劳死”的法律规制,指出法律规制的不足及存在问题的成因。第四部分分析和介绍台湾、日本、美国三个不同地域在解决“过劳死”问题时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五部分主要是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过劳死”法律规制的建议。指出要分别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完善现行法律,从而达到有效化解因过劳死产生的纠纷乱象,为国内雇佣双方关系和社会稳定谋福。
【关键词】:过劳 过劳死 法律规制 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5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1 引言10-16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0-11
  • 1.1.1 选题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2-14
  • 1.3 本文创新点14-16
  • 2 “过劳死”问题的理论分析16-23
  • 2.1 “过劳及过劳死”问题的提出16-20
  • 2.1.1 过劳及过劳死问题的产生和发展16-17
  • 2.1.2 过劳及过劳死的含义与特征17-20
  • 2.2 “过劳死”法律性质的界定20-23
  • 2.2.1 职业病说20
  • 2.2.2 工伤说20
  • 2.2.3 侵权说20-21
  • 2.2.4 本文观点21-23
  • 3 我国“过劳死”问题的现状及成因检视23-29
  • 3.1 “过劳死”问题的现实表现23-24
  • 3.1.1 亚健康人群数目庞大23
  • 3.1.2 过度劳累现象普遍23-24
  • 3.1.3 “过劳死”现象频繁发生24
  • 3.2 “过劳死”问题的法律规制及存在问题24-26
  • 3.2.1 《劳动法》的规制与不足24-25
  • 3.2.2 《劳动合同法》的规制与不足25
  • 3.2.3 《侵权责任法》的规制与不足25-26
  • 3.2.4 《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制与不足26
  • 3.3 “过劳死”问题成因分析26-29
  • 3.3.1 社会及劳动者适度劳动观的缺失26-28
  • 3.3.2 相关部门对劳动保护认知上的不足28-29
  • 4 域外法律关于“过劳死”问题的规制及启示29-35
  • 4.1 域外“过劳死”问题的法律规制29-32
  • 4.1.1 台湾“过劳死”法律规制29
  • 4.1.2 日本“过劳死”法律规制29-31
  • 4.1.3 美国“过劳死”法律规制31-32
  • 4.2 域外立法实践对我国的启示32-35
  • 4.2.1 立法是解决过劳死问题的最佳途径32-33
  • 4.2.2 法律规制应与国情和实际相结合33-34
  • 4.2.3 法律规制应体现适时性与前瞻性的结合34-35
  • 5 我国“过劳死”问题法律规制的完善35-42
  • 5.1 “过劳死”问题的立法完善35-37
  • 5.1.1 明确《劳动法》关于适度劳动的立法理念35-36
  • 5.1.2 增加《劳动合同法》关于过劳认定标准的法律规制36
  • 5.1.3 扩大《侵权责任法》关于侵权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36
  • 5.1.4 修改《工伤保险条例》关于认证程序的法律规制36-37
  • 5.2 “过劳死”问题的司法完善37-39
  • 5.2.1 完善认定程序和认定标准37
  • 5.2.2 合理配置举证责任37-38
  • 5.2.3 积极发挥司法援助功能38
  • 5.2.4 探索并推行先予执行制度38-39
  • 5.3 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39-42
  • 5.3.1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39
  • 5.3.2 加强劳动监察执法39-42
  • 结语42-44
  • 参考文献44-46
  • 后记46-4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律;试论“过劳死”的法律定位[J];中国司法;2003年10期

2 董保华;;“过劳死”的法律探索[J];法治研究;2012年02期

3 罗财喜;;论“过劳死”的概念及法律特征[J];消费导刊;2008年19期

4 肖克奇;俞芳;;日本、美国人才保护的经验及其启示[J];九江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于群 ,金英杰;谈工伤损害赔偿与一般民事侵权赔偿请求权竞合问题[J];中国劳动;2005年08期

6 徐双军;;《劳动合同法》视角下高学历高收入群体“过劳死”现象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7 骆振飞;警惕“过劳死”[J];劳动安全与健康;1998年05期

8 陈业雷;董焕琴;;6成国人过劳,3成人在“过劳死”边缘——我们能不能不奔命[J];科学新生活;2014年14期

9 王丹;汪杰锋;;对“过劳死”现象的心理学分析[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年06期

10 王丹;;三层对策机制远离过度劳动[J];人力资源;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孟续铎;劳动者过度劳动的成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过劳死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68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4368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6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