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劳动的形成机理及其效应的理论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19 02:05
本文关键词:过度劳动的形成机理及其效应的理论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社会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的深入发展、社会制度的转型、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形成了“过度劳动”的驱动力,家庭——工作支持资源状况及个人成就动机诱发“过度劳动”的意愿,个人特质、知识技能、健康状态及工作特殊性构成了“过度劳动”的工作压力度,在三者相互作用下,诱使劳动者或主动或被动进行超时、超强度工作,这种对人才的掠夺性使用,不仅弱化了中国的人力资本在国际间的竞争力,也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直接表现为劳动者的身心受损,甚至是“过劳死”,对整个社会而言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从“过度劳动”的相关概念、测度、程度、成因、后果及对策六个层面梳理了国内外“过度劳动”的研究成果,了解了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也发现了“过度劳动”衡量标准的“本土化”研究不足、成因的“系统性”研究不足、形成机理的“全面性”研究不足三个方面的问题。由于现有技术手段的有限性,本文主要对后两个问题进行了补充与完善。 文章在理论层面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结合国家、企业、家庭、个人四个主体剖析了“过度劳动”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了“过度劳动”的形成机理模型,显化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便于对“过度劳动”的成因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同时,延续前述三个层次、四个主体,分析了“过度劳动”的导向效应,进一步论证了“过度劳动”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过度劳动”问题亟待研究与解决。 最后,文章提出了系统性的“过度劳动”应对策略。可分为两大系统六个层面,即外部多方支持系统与内部自我调节系统两大系统,外部多方支持系统可分为国家、企业及家庭三个层面,内部自我调节系统可分为生理、心理与行为三个层面。从两大系统六个层面出发,全方位预防与应对“过度劳动”问题。
【关键词】:过度劳动 形成机理 导向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2;D92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研究意义10-12
- 1.2.1 理论意义10-11
- 1.2.2 实践意义11-12
- 1.3 研究方法12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12-13
- 1.5 创新与不足13-15
- 1.5.1 创新之处13-14
- 1.5.2 不足之处14-15
- 第2章 国内外“过度劳动”理论研究状况15-21
- 2.1 国内外“过度劳动”理论研究现状15-20
- 2.1.1 “过度劳动”的相关概念15-16
- 2.1.1.1 “慢性疲劳综合症”15
- 2.1.1.2 “亚健康”15-16
- 2.1.1.3 “过度劳动”16
- 2.1.1.4 “过劳死”16
- 2.1.2 “过度劳动”的测度16-18
- 2.1.2.1 “过度劳动”的衡量标准16-17
- 2.1.2.2 “过度劳动”的测度量表17-18
- 2.1.3 “过度劳动”的程度18
- 2.1.4 “过度劳动”的成因18-19
- 2.1.5 “过度劳动”的后果19
- 2.1.6 “过度劳动”的对策19-20
- 2.2 “过度劳动”问题研究的评述20-21
- 2.2.1 “过度劳动”衡量标准的“本土化”研究不足20
- 2.2.2 “过度劳动”成因的“系统性”研究不足20
- 2.2.3 “过度劳动”形成机理的“全面性”研究不足20-21
- 第3章 “过度劳动”的形成机理21-29
- 3.1 “过度劳动”的影响因素21-27
- 3.1.1 宏观层面21-23
- 3.1.1.1 社会文化21
- 3.1.1.2 社会经济21-22
- 3.1.1.3 社会制度22-23
- 3.1.2 中观层面23-25
- 3.1.2.1 企业文化23-24
- 3.1.2.2 企业管理制度24
- 3.1.2.3 家庭环境24-25
- 3.1.3 微观层面25-27
- 3.1.3.1 个人成就动机25
- 3.1.3.2 个人感知特征25-26
- 3.1.3.3 个人知识技能26
- 3.1.3.4 个人健康状况26-27
- 3.1.3.5 工作特殊性27
- 3.2 “过度劳动”形成机理模型的构建27-29
- 第4章 “过度劳动”导向效应的理论分析29-36
- 4.1 宏观层面29-31
- 4.1.1 就业挤出效应29-30
- 4.1.2 消费挤出效应30
- 4.1.3 影响社会和谐30-31
- 4.1.4 引发制度危机31
- 4.2 中观层面31-32
- 4.2.1 阻碍企业发展31
- 4.2.2 提高企业成本31-32
- 4.2.3 增强家庭风险32
- 4.3 微观层面32-34
- 4.3.1 影响身心健康32
- 4.3.2 降低个人福利32-33
- 4.3.3 诱发安全事故33
- 4.3.4 降低工作效率33-34
- 4.4 典型案例分析34-36
- 第5章 “过度劳动”的对策探析36-43
- 5.1 外部多方支持系统36-39
- 5.1.1 国家层面36-37
- 5.1.1.1 强化宣传力度,,倡导科学合理的观念36
- 5.1.1.2 完善制度法规,加大执法监察的力度36-37
- 5.1.1.3 健全劳动市场,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37
- 5.1.2 企业层面37-39
- 5.1.2.1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重视人才可持续发展37-38
- 5.1.2.2 制定员工帮助计划,推动员工福利的增加38
- 5.1.2.3 构建健康管理体系,系统维护员工的健康38-39
- 5.1.3 家庭层面39
- 5.1.3.1 合理安排膳食,敦促劳动者休息39
- 5.1.3.2 适时干预调节,关注劳动者情绪39
- 5.1.3.3 优化家庭氛围,减轻劳动者压力39
- 5.2 内部自我调节系统39-43
- 5.2.1 生理层面39-40
- 5.2.1.1 健康饮食,适度锻炼39-40
- 5.2.1.2 合理休息,消除疲劳40
- 5.2.2 心理层面40-41
- 5.2.2.1 加强自我认知,合理确定期望目标41
- 5.2.2.2 进行自我调适,强化情绪管理能力41
- 5.2.3 行为层面41-43
- 5.2.3.1 加强沟通交流,构建和谐关系41-42
- 5.2.3.2 优化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42
- 5.2.3.3 定期健康体检,排除潜在危害42
- 5.2.3.4 强化防护观念,维护自身利益42-43
- 第6章 结语43-44
- 致谢44-45
- 参考文献45-49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9-50
-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家华;江太芬;;对知识分子“过劳死”现象的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3期
2 王艾青;;过度劳动及其就业挤出效应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3 杨慧;张楠;;“过劳死”的法律性质及法律规制[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年05期
4 张树岭;日本过劳死现象成因分析[J];改革与理论;2002年06期
5 周何奇;;简论日本“过劳死”及其社会问题[J];硅谷;2008年15期
6 王艾青;;过度劳动的经验分析及其对就业的影响[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3期
7 罗财喜;;论“过劳死”的概念及法律特征[J];消费导刊;2008年19期
8 刘敏;吴俊;;遏制“过劳死”现象的思考——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2年23期
9 孟续铎;;我国“过劳”问题的研究历程与特点——基于文献统计分析的结果[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10 朱妍;徐铮;;从企业管理角度浅析“过劳死”现象[J];经营管理者;2013年2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孟续铎;劳动者过度劳动的成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过度劳动的形成机理及其效应的理论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1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461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