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农民农地金融制度的法经济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30 15:00

  本文关键词:农民农地金融制度的法经济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农地金融 法经济学 农民赋权 规范分析


【摘要】:农地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重要“朝阳”领域,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之一。一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边缘,金融抑制现象突出。特别是商业性金融(如担保贷款)在农村进展缓慢。许多文献资料和实证数据都指出造成农村贷款难的重要因素是缺少担保物。在我国农村内部,农民主要财产是房屋以及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产品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金融化为核心的农地金融化也就成为农村金融深化的一个路径。本文从法经济学效率原则出发,通过文献综述法、实证—规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着重分析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两权分离”的政策效率,并进一步尝试分析正在且即将全面推行的“三权分置”的政策效率,发现其在推进农地金融深化进程中效率不及农户土地所有制下农地金融深化程度。在赋权的法经济学分析中,本文在案例分析部分采取由宏观环境到微观个案的分析进路。从金湖县的可抵押;同心、明溪两县的抵押贷款模式;抵押违约的司法裁判,这一种对现行农地政策下农地金融合约的全流程分析较好地认识了“赋权—合约”关系。赋权意味着赋予农户民事权利能力,而农地金融合约则体现为农户进入现实生活的民事行为能力。在对农地金融制度进行法经济分析后,认为农户农地所有权下的农地金融化是较有效率的。以此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构建和农村金融深化提供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农地金融 法经济学 农民赋权 规范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28;D922.3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一、导 言11-16
  • (一)选题背景11-12
  •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12-14
  • 1.研究对象12-13
  • 2.研究思路13-14
  • (三)创新点14-16
  • 二、文献综述16-21
  • (一)农地金融文献的一般分析16-18
  • (二)农地金融文献按不同主题的分析18-19
  • 1.制度体系的认识18
  • 2.制度可行性分析18
  • 3.制度核心要素分析18
  • 4.制度完善路径分析18-19
  • (三)农地金融文献的总体评价19-21
  • 1.使用语词混乱19-20
  • 2.学者认识变迁20-21
  • 三、农地金融基础的法经济分析21-48
  • (一)农地确权21-31
  • 1.问题提出21-22
  • 2.农地确权政策实效—12 县的数据比较22-27
  • 3.企业视角的解析27-29
  • 4.政府视角的解析29-31
  • (二)“三权分置”的效率分析31-40
  •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权分离”的实证分析33-35
  •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权分离”的规范分析35-37
  • 3.“三权分置”对于交易效率的影响37-40
  • (三)农地产权的案例分析40-48
  • 1.案例描述40-41
  • 2.法律关系分析41-42
  • 3.案例讨论——极端分析法42-48
  • 四、农地金融合约及相关案例分析48-57
  • (一)农民农地金融合约的本质与功能48-50
  • 1.农地金融合约的本质48-49
  • 2.农地金融合约的功能49-50
  • (二)农民农地金融合约的案例分析50-53
  • 1.同心县农地抵押模式50-52
  • 2.福建省明溪县农地抵押贷款模式52-53
  • (三)农地金融合约违约的案例分析53-57
  • 1.案例描述53-55
  • 2.案例描述55-57
  • 五、结论与展望57-61
  • (一)研究结论57-59
  • 1.农地金融化在不同产权制度条件下效率是不同的。57
  • 2.赋予农民完整的农户土地所有权。57-58
  • 3.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应以法经济学效率原则为指导,,对物权法进行修订。58-59
  • (二)不足之处与展望59-61
  • 1.不足之处59
  • 2.展望59-61
  • 参考文献61-64
  • 致谢64-6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建;法经济学:效率对正义的替代及其批评[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2 宋怡林;法经济学的效益目标[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黄立君;近十年来国内法经济学研究述评[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孙圣民;;2003年度“中国法经济学论坛”综述[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3年02期

5 ;短讯一则:“中国法经济学论坛”组委会成立[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3年02期

6 冯玉军;法经济学范式研究及其理论阐释[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01期

7 曾培芳,陈伟;论公司的社会责任——基于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J];法治论丛;2004年04期

8 ;中国法经济学论坛暨制度经济学研讨会综述[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4年03期

9 李俊霖,黄楠;浅析法经济学的起源及在我国的发展[J];天府新论;2005年S1期

10 黄立君;;法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经济经纬;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文升;;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法经济学分析[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陈柳钦;;法经济学的动态演化及其中国的发展[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豆景俊;张建涛;;我国的法经济学研究现状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胡凯;;论法经济学的两条研究路径[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廖建求;;浅谈法经济学的学科定位[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任碧云;南云僧;;谁的贡献大——透过一个案例的解剖分析法经济学的制度设计思想[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殷继国;周琳静;;法经济学的本土化研究[A];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孙圣民;;2003年度“中国法经济学论坛”综述[A];《制度经济学研究》第二辑[C];2003年

9 ;短讯一则:“中国法经济学论坛”组委会成立[A];《制度经济学研究》第二辑[C];2003年

10 ;中国法经济学论坛暨制度经济学研讨会综述[A];《制度经济学研究》第五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立君;我国法经济学研究现状述评[N];光明日报;2006年

2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法经济学:法学与经济学的交叉与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黄东黎;法经济学为立法和司法提供思路[N];人民法院报;2004年

4 齐延平;展现法经济学的演进逻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魏建;使法律分析更为现实的行为法经济学[N];光明日报;2006年

6 魏建;“中国法经济学论坛”在济南召开[N];光明日报;2003年

7 孙秋枫;法经济学:用经济的方法分析法律活动[N];检察日报;2004年

8 深圳大学法学院 本报特约记者 应飞虎;准确了解人类决策有助于促成更好的法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9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张明;法经济学——透视经济生活新视角[N];经济参考报;2005年

10 赵孟(编辑);经济学视野里的法律[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栾国华;美国法经济学评析[D];吉林大学;2009年

2 丁玉海;法经济学理性主义的逻辑与历史分析及其启发[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李素文;基于行为经济学的法经济学效用函数建构[D];湖南大学;2009年

4 魏建;当代西方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5 田洪捚;国际私法法经济学分析评述[D];吉林大学;2009年

6 孙法柏;现代环境法的运行机制[D];吉林大学;2010年

7 王凌;金融市场治理与公平参与[D];天津大学;2007年

8 徐兴祥;合同法原则的法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梦媛;法经济学分析范式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2 邵兴全;解读法经济学[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3 高明;19世纪之前法经济学的萌芽和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张静;行为法经济学及其对中国的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孙自路;裁判文书上网制度的反思:以法经济学为视角[D];山东财经大学;2016年

6 甘永琼;民诉先行调解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D];湘潭大学;2016年

7 张晓荣;法经济学路径下环境执法和解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8 余庙喜;农民农地金融制度的法经济分析[D];温州大学;2016年

9 张丽娜;雇主转承责任的法经济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汤洁;法经济学之“理性选择”理论及其发展走向[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599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7599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1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