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经济技术的发展,劳动者能力素质提高推动着劳动关系的深刻变革和发展,而双重劳动关系就是在经济和制度等因素下滋生的新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变革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用工制度和工时制度改革的产物。从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分析来看,我国是不禁止双重劳动关系存在的,但是传统劳动法的观念束缚法律法规和审判实践的发展,所以与劳动关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非是按照此种思路来设计相关的规章制度,这就导致双重劳动关系大量存在的现实与实际操作的冲突。因此,本文通过选择双重劳动关系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望促进我国双重劳动关系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本文共包含四个部分,对双重劳动关系从含义、产生的原因、发展现状以及法律规制不足进行了概括分析,并提出法律适用调整的意见和观点。第一部分对双重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在对定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解释双重劳动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界定本文研究的范围,通过对学界存在的肯定说、否定说、折中说的观点进行介绍以及评价,然后用规制双重劳动关系的必要性来论证对其存在和发展的正当性。第二部分通过对欧盟部分国家、美国、韩国几个较典型的存在双重劳动关系的国家的法律规定以及实践现状的介绍,来对国外双重劳动关系的适用和发展进行立法例及评价,并总结有助于我国建立双重劳动法律法规的有效经验。第三部分分析我国现行双重劳动关系法律规制与缺失的情况,就法律地位认定模糊、劳动基准规定空白、社会保险管理漏洞,用人单位劳动者双方地位失衡四个方面论证我国现行法律规制的不足。第四部分对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适用调整提出设想:首先,明确双重劳动关系的法律地位,给予双重劳动关系合法地位;其次,建立双重劳动关系的劳动基准,完善工时制度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再次,通过养老保险账户并账管理和工伤保险责任分担来完善双重劳动关系的社会保险制度;最后,平衡用人单位在双重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建立双重劳动关系告知制度和明确约定劳动者义务。
【关键词】:劳动关系 双重劳动关系 劳动者 劳动基准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5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序言10-11
- 一、双重劳动关系概述11-14
- (一)双重劳动关系的涵义11-12
- 1. 双重劳动关系的概念11
- 2. 双重劳动关系的特征11-12
- (二)双重劳动关系的学理分析12-13
- 1.双重劳动关系的不同观点12-13
- 2.双重劳动关系观点评析13
- (三)双重劳动关系存在必要性分析13-14
- 1.完善劳动关系理论13
- 2.弥补立法环节漏洞13
- 3.统一审判实践结果13-14
- 4.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14
- 5.平衡劳动关系双方地位14
- 6.满足市场对灵活性劳动者的需求14
- 二、国外双重劳动关系立法例及评析14-17
- (一)双重劳动关系国外适用规范14-15
- 1. 欧盟国家双重劳动关系适用14-15
- 2. 美国双重劳动关系适用15
- 3. 韩国双重劳动关系适用15
- (二)国外双重劳动关系适用评价15-17
- 1.确立双重劳动关系下的平等保护原则16
- 2.建立用工单位关联程度责任制16
- 3.保障双重劳动关系下工时和报酬制度16-17
- 三、我国双重劳动关系现行法律规制与缺失17-22
- (一)双重劳动关系法律地位认定模糊17-18
- (二)双重劳动关系劳动基准规定空白18-19
- 1.工时制度缺乏双重保障18-19
- 2.最低工资制度法律规制缺位19
- (三)双重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制度管理漏洞19-21
- 1.养老保险制度参与度低20-21
- 2.工伤保险制度责任分配难21
- (四)双重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劳动者双方地位失衡21-22
- 四、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适用调整22-30
- (一)明确双重劳动关系的法律地位22-23
- (二)建立双重劳动关系的劳动基准23-24
- 1. 建立双重劳动关系累计最高工时制度23-24
- 2. 建立双重劳动关系分别适用最低工资制度24
- (三)完善双重劳动关系的社会保险制度24-28
- 1. 养老保险账户并账管理制度25-27
- 2. 工伤保险责任分担制度27-28
- (四)平衡用人单位在双重劳动关系中的地位28-30
- 1. 建立双重劳动关系告知制度28
- 2. 明确约定劳动者义务28-30
- 结语30-31
- 参考文献31-34
- 致谢34-3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良敏;要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劳动关系[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上海建立劳动关系联席会议制度[J];工会博览;2002年10期
3 聂党生;企业劳动关系要建立三方协调机制[J];工会博览;2002年22期
4 于冠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关系本质特征与调整机制[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童兆颖;;转型时期我国劳动关系格局新特点[J];工友;2002年05期
6 石美遐;;我国“入世”后的劳动关系走向[J];内部文稿;2002年10期
7 肖振邦;;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J];内部文稿;2002年10期
8 罗家旭;对《试析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关系》的几点看法[J];中国劳动;2003年12期
9 张剑;此案的劳动关系是否具有连续性[J];中国劳动;2003年12期
10 李俊霞,曾礼;我国劳动关系的变革与道德基础的重建[J];桂海论丛;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淼;;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的变迁[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李晓园;杨颖;;以科学发展观构建新型的劳动关系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3 陈诗达;;劳动关系总体稳定发展是主旋律[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4 陈诗达;;当前劳动关系的主要矛盾及原因[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5 陈诗达;;劳资博弈走向和谐是劳动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6 陈诗达;;市场化进程中的劳动关系变迁[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7 陈诗达;;新形势下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王健;;劳动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再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寇明婷;李录堂;;农村劳动关系初探[A];社会科学界第二届陕西省2008学术年会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论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论文集[C];2008年
10 郭军;李雪艳;;市场劳动关系演变机理[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安顺;均衡劳动关系的实现途径[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刘福生 通讯员 陈静;地区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N];阿克苏日报;2007年
3 葛筠 储北平 韩冬明;潜山积极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N];安庆日报;2007年
4 王亚南;以劳动关系和谐促企业经济发展[N];安阳日报;2007年
5 张亚男 马泾洋;开发区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6 司志通 孙文平 李晓君 记者 建勇;我市举行省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授牌仪式[N];承德日报;2007年
7 李蕾;上海首次发布劳动关系和谐指数[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记者 杨海军 通讯员 骆天荣 韩金岭;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交流会召开[N];昌吉日报;2007年
9 寿爱华;浅谈构建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N];中国建材报;2007年
10 张彦宁;建设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N];中国企业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勤;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2 高新会;论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的制度变迁[D];暨南大学;2006年
3 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徐景一;和谐社会视域下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刘焱白;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何圣;上海劳动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黑启明;政府规制的劳动关系理论与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8 崔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合作型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昆;劳动法主体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张翼飞;公司管理人员的劳动法适用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82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782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