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01:27

  本文关键词: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关键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 荧光 非成像光学理论 光学系统设计


【摘要】: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作为免疫检测与分析的主要设备,亟待实现国内自主研制。在传染病防控、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和环境监测等领域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光学系统作为仪器的核心部分,主要由照明系统、荧光激发光学系统和荧光检测光学系统组成。本论文以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光学系统设计为研究方向,对照明系统及光学系统关键单元进行了光学设计和仿真研究。首先,本文简单叙述了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总结了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技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详细讨论了荧光的动力学理论和荧光偏振免疫技术,并将其与非均相标记免疫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荧光动力学的物理计算最终确定了光学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其次,对仪器照明系统和光学系统各单元进行了设计,具体内容如下:1、根据荧光的激发特性,通过物理计算确定照明系统设计方案。提出采用LED作为激发光源,利用几何光学理论建立光源与目标面之间的关系方程确定面型参数,得到了口径小、结构紧凑且准直度高的配光系统。仿真结果表明,对1 mm×1 mm的LED面光源可以实现发散角为±2.4°的准直照明,系统能量利用率可达85%以上。该照明系统为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光学系统的小型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案。2、提出荧光激发光学系统和荧光检测光学系统共光路的工作方式,确定共光路物镜的设计需求。完成了NA=0.4,工作距离为8 mm的共光路物镜设计。较大NA的物镜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荧光的收集效率。在荧光检测光学系统完成了与共光路物镜相匹配的聚焦透镜组的设计,有效增加了进入PMT接收窗的荧光量子数。最后,本文对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光学系统进行了模块化设计,给出了模块化结构设计模型。通过光学设计软件对光学系统进行了整体仿真分析,为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奠定了条件。
【关键词】:荧光偏振免疫分析 荧光 非成像光学理论 光学系统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57.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20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8
  • 1.2.1 荧光免疫技术研究现状13-15
  • 1.2.2 荧光免疫仪器研究现状15-18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18-20
  • 第2章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总体设计20-38
  • 2.1 荧光基本原理20-25
  • 2.1.1 荧光产生机理20-22
  • 2.1.2 荧光的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22-23
  • 2.1.3 荧光寿命与荧光量子产率23-24
  • 2.1.4 影响荧光量子产率的因素24-25
  • 2.2 荧光素25-26
  • 2.3 荧光偏振与荧光各向异性26-29
  • 2.4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29-33
  • 2.4.1 FPIA原理29-30
  • 2.4.2 FPIA方法定量分析30-32
  • 2.4.3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类型32-33
  • 2.4.4 FPIA方法优缺点33
  • 2.5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总体设计33-36
  • 2.6 本章小结36-38
  • 第3章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照明系统设计38-58
  • 3.1 非成像光学及相关设计理论38-41
  • 3.1.1 非成像光学的起源与发展38
  • 3.1.2 非成像光学相关概念38-40
  • 3.1.3 非成像光学设计理论40-41
  • 3.2 B样条曲线拟合理论41-42
  • 3.3 LED的光学特性42-46
  • 3.3.1 LED的发光原理42-43
  • 3.3.2 LED的光谱特性43-44
  • 3.3.3 LED的配光特性44-46
  • 3.4 照明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46-47
  • 3.5 建立自由曲面照明系统47-56
  • 3.5.1 自由曲面斜率的求解48-50
  • 3.5.2 构造自由曲面50-52
  • 3.5.3 模拟仿真及结果分析52-56
  • 3.6 本章小结56-58
  • 第4章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光学系统设计58-72
  • 4.1 光学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58-61
  • 4.2 激发光学系统设计61-66
  • 4.2.1 激发光学系统设计要求61-62
  • 4.2.2 物镜设计62-64
  • 4.2.3 物镜仿真分析64-66
  • 4.3 检测光学系统设计66-69
  • 4.3.1 聚焦物镜设计66-67
  • 4.3.2 聚焦物镜仿真分析67-69
  • 4.4 光学系统模型的建立与分析69-70
  • 4.5 本章小结70-72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72-74
  • 5.1 本文总结72-73
  • 5.2 研究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78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78-79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79-80
  • 致谢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佟振合;马桂珍;郭世英;吴世康;许慧君;;应用荧光偏振技术研究双官能团分子的分子内能量迁移[J];化学学报;1985年11期

2 王志彬;张学晶;王愈聪;高金鹏;李正平;;基于荧光偏振的高灵敏度蛋白激酶活性分析[J];化学学报;2013年12期

3 张宝棣,王继波,刘玉兰;荧光偏振法测定荧光素的荧光寿命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3年06期

4 郭金雪;周钧;;荧光偏振法研究胶束增溶现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5 刘桂琴,岳慧琴,张勇;荧光偏振法测定生物膜的流动性[J];现代仪器;2004年06期

6 李建军;陈观铨;曾云鹗;;OSA系统中偏振测量及应用[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1992年02期

7 黄芬,陈建文,傅一工,吴玉薇,王者福,张增佑;电子自旋共振波谱及荧光偏振技术研究山莨菪碱对磷脂脂质体流动性的影响[J];科学通报;1984年17期

8 陆文总;倪原;赵晨;张亮;任郁苗;;TNT荧光偏振免疫检测方法研究[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9 程书梅;陈宝江;顾金兰;顾小波;王昌禄;陈勉华;;应用荧光偏振法测定酿酒酵母完整细胞膜的流动性[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10 蔡晓坤,徐顺清,张志仁,刘志伟,鲁文红;一种基于适配分子的偏振荧光检测法[J];分析化学;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佳涵;章悦;李冉;张星河;赵光远;刘义;;荧光偏振技术测定药物对线粒体膜的流动性的影响[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胡善明;赵显峰;荫士安;孟晶;徐青梅;;荧光偏振法测定脑神经细胞膜脂流动性[A];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3 许晋;齐玉梅;王广义;张明;杨辉;;荧光偏振法测定家兔血小板膜脂流动性的研究[A];第11届中国营养学会全国临床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4 刘小蓉;章悦;李冉;刘义;;荧光偏振法测定线粒体膜的流动性[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黄勇;金雪;赵书林;;基于纳米材料和核酸信号放大的高灵敏荧光偏振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全国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马辉;;荧光偏振成像及其应用[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马晓翠;邱阳;黄力新;林克椿;聂松青;;红外光谱、荧光偏振研究海藻糖对POPE脂质体Lα→H_Ⅱ相变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物物理技术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8 许耘川;袁向亮;沈立松;;HPLC法测定血清甲氨蝶呤浓度的方法建立及其与荧光偏振法的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9 殷明;王近中;辛佩珠;薛建华;赵可明;项光强;;乙醇对大鼠红细胞膜荧光偏振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10 焦凯;江华;张菊;王香玲;;模板指导的末端延伸反应与荧光偏振检测方法在eNOS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的应用[A];中国生理学会2004年消化内分泌生殖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刘云涛;我国首次利用荧光偏振技术筛选新药[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文波;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杨阳;肺癌组织中EGFR 19、21外显子基因突变丰度的荧光偏振检测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3 姜英浩;宫颈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荧光偏振检测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4 申铜飞;基于DNA探针的荧光检测技术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5 赵晓萍;沙丘芦苇所含独特化合物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58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1058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7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