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城市背景建筑观念下沿街建筑形态微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04:23

  本文关键词:城市背景建筑观念下沿街建筑形态微创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背景建筑 沿街建筑形态 微创作


【摘要】:长期以来,对城市建筑的关注往往集中在标志性建筑上,而对城市中占有绝大部分量的,与市民关系最密切的城市背景建筑却缺乏足够的重视。而对标志性建筑以及建筑单体造型的过度关注与盲目追求,并不会给城市整体风貌带来质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城市已经建造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标志性建筑,但却无法拥有世界一流的城市。因为高品质的城市必然是由大大小小的优秀的,宜人的街区构成的,而构成这些街区的是普普通通的城市背景建筑。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城市背景建筑沿街建筑形态的创作研究入手,探讨如何创造一个和谐宜人的街区,进而营造一个宜人且有特色的城市。本文第一章与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的缘起,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目的,并且搭建了本文写作的基本框架。通过讨论城市背景建筑与标志性建筑、背景建筑与城市这两组关系得出优秀的城市背景建筑应该具有什么特点,然后对这些特点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城市背景建筑设计的策略与目标,最后解释了为什么要在城市背景建筑设计理念下完成沿街建筑形态的设计,并且提出了沿街建筑形态设计的策略,即“和而不同”。本文第三章针对第二章提出的策略,主要是讨论设计策略“和而不同”中“和”的问题,即是从城市背景建筑设计控制的角度论述了在沿街建筑形态设计中应该从哪些角度加以控制与引导,以达到整个街区协调统一的目标。本文第四章则是承接第三章讨论“和而不同”中的“不同”。其中需要强调的是“和”是“不同”的基础,“不同”是对“和”的发展。因此,沿街建筑形态的设计必须是基于统一协调基础上的创作,而不能随意强调沿街建筑自身的个性,其次,由于沿街建筑投入的资源相对有限,无法支撑其类似标志性建筑这类的设计建造模式。因而本文提出对城市沿街建筑进行微创作,并进一步阐述了微创作涉及的方向与操作手段。最后一章是对本文论述的一个总结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城市背景建筑 沿街建筑形态 微创作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01;TU98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5
  • 1.1 缘起9-10
  • 1.2 国内外研究10-11
  • 1.2.1 国外10
  • 1.2.2 国内10-11
  • 1.3 研究对象与目的11-12
  • 1.3.1 研究对象11
  • 1.3.2 研究目的11-12
  • 1.4 研究方法12-13
  • 1.5 研究框架13
  • 注释13-15
  • 第二章 城市背景建筑与沿街建筑形态15-23
  • 2.1 什么是城市背景建筑15-17
  • 2.1.1 背景建筑与标志性建筑15-16
  • 2.1.2 城市背景建筑与城市16-17
  • 2.1.3 城市背景建筑的现状17
  • 2.2 为什么要在城市背景建筑观念下讨论沿街建筑形态17-18
  • 2.3 沿街立面18-21
  • 2.3.1 “街”与“道”18-19
  • 2.3.2 城市沿街建筑形态演变19-20
  • 2.3.3 中国沿街立面现状20-21
  • 2.4 微创作21-22
  • 2.4.1 微创作的内涵21-22
  • 2.4.2 微创作与沿街建筑形态22
  • 注释22-23
  • 第三章 城市背景建筑沿街立面统一性的建立23-33
  • 3.1 沿街建筑体量控制23-24
  • 3.1.1 街道高宽比23-24
  • 3.1.2 建筑面宽比24
  • 3.2 沿街建筑界面控制24-26
  • 3.2.1 沿街立面的连续性24
  • 3.2.2 连续性的控制24-26
  • 3.3 沿街建筑色彩控制26-29
  • 3.4 城市记忆对沿街建筑形态的控制29-31
  • 3.4.1 城市记忆29-30
  • 3.4.2 中国城市记忆现状30
  • 3.4.3 城市记忆与沿街建筑形态30-31
  • 3.5 小结31
  • 注释31-33
  • 第四章 微创作的几种思路33-57
  • 4.1 沿街建筑立面形态设计33-40
  • 4.1.1 形态延续33-36
  • 4.1.2 节奏与韵律36-38
  • 4.1.3 对比38-40
  • 4.2 沿街建筑细部设计40-46
  • 4.2.1 城市沿街建筑立面细部界定和意义40-41
  • 4.2.2 我国当下城市背景建筑细部现状41-42
  • 4.2.3 精致的建筑细部设计,展现现代工艺美42-44
  • 4.2.4 建筑细部的传承与转译44-46
  • 4.3 沿街建筑人性化设计46-51
  • 4.3.1 沿街建筑小空间的人性化设计46
  • 4.3.2 沿街建筑形态与人性化设计46-47
  • 4.3.3 自然与低碳的人性化设计47-49
  • 4.3.4 建筑细节人性化设计49-51
  • 4.4 沿街界面的公共艺术51-55
  • 4.4.1 柔性界面与公共艺术51
  • 4.4.2 公共艺术的发展51-52
  • 4.4.3 沿街建筑公共艺术的设置52-55
  • 4.5 小结55
  • 注释55-57
  • 第五章 结语57-59
  • 致谢59-61
  • 参考文献61-63
  • 图片来源63-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谢浩;;细节决定成败——谈谈建筑细部处理[J];住宅科技;2011年11期

2 秦佑国;从“HI-SKILL”到“HI-TECH”[J];世界建筑;200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奚海冰;高层建筑细部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2 陈冠宏;建筑“精致性”设计之细部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16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016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a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