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沉积特征的层状盐岩界面抗剪强度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沉积特征的层状盐岩界面抗剪强度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层状盐岩 沉积特征 渐变型界面 突变型界面 抗剪强度
【摘要】:层状盐岩界面的抗剪强度特性对储气库的稳定性和密闭性具有决定性影响。依托湖北应城盐矿地质和试验资料,讨论不同种类界面的强度特性,提出2种主要界面的抗剪强度模型,并给出破损机制分析。主要结论有:(1)层状盐岩大部分界面为化学沉积界面,因此为强界面,比如盐岩和泥质硬石膏的界面,少部分为机械沉积界面,因而为弱界面,例如泥岩和岩盐的界面,弱界面一般存在于不连续沉积的突变界面处;(2)提出渐变型界面和突变型界面2种不同剪切强度模型,渐变型界面近似于功能梯度材料,突变型界面可以近似作为盐岩和夹层的接触面;(3)渐变型界面可以较好地传递盐岩和夹层由于变形不协调产生的附加作用力,因而不容易产生破损,而突变型界面则不能。建立界面抗剪强度特性与其沉积地质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为盐穴油气储库的稳定性和密闭性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层状盐岩 沉积特征 渐变型界面 突变型界面 抗剪强度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M560462) 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1401097C)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3CB227900)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1引言与国外的盐丘不同,我国盐岩大部分为层状,其基本特点是盐岩层数多,单层厚度薄,含盐岩地层的不可溶解性夹层多[1]。众多的夹层之间、夹层与盐岩之间会有诸多种类的界面,这些界面的赋存状态与力学性质决定了层状盐岩的变形、强度和破损等特性,其亦是最可能发生油(气)泄漏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愪保平;赵阳升;赵延林;徐素国;;含高盐份泥岩夹层的盐岩蠕变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2 韩杰才,徐丽,王保林,张幸红;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固体火箭技术;2004年03期
3 马涛;赵忠民;刘良祥;高超;黄雪刚;;功能梯度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化工科技;2012年01期
4 杨春和;李银平;;互层盐岩体的Cosserat介质扩展本构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23期
5 李银平;刘江;杨春和;;泥岩夹层对盐岩变形和破损特征的影响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6 李银平;蒋卫东;刘江;陈剑文;杨春和;;湖北云应盐矿深部层状盐岩直剪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9期
7 梁卫国;杨春和;赵阳升;;层状盐岩储气库物理力学特性与极限运行压力[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8 愪保平;赵阳升;赵金昌;徐素国;;层状盐岩温度应力耦合作用蠕变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9 陈卫忠;谭贤君;伍国军;杨建平;;含夹层盐岩储气库气体渗透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7期
10 周宏伟;何金明;武志德;;含夹层盐岩渗透特性及其细观结构特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素国;梁卫国;莫江;赵阳升;;软弱泥岩夹层对层状盐岩体力学特性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2 卜恒勇;赵诚;卢晨;;功能梯度材料的制备与应用进展[J];材料导报;2009年23期
3 任松;陈结;姜德义;杨春和;刘春;;能源地下储库造腔期流场相似实验[J];重庆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4 陈结;姜德义;刘春;邱华富;杜超;郭平;;盐穴建造期夹层与卤水运移相互作用机理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2年07期
5 全仁夫;杨迪生;吴晓春;汪宏斌;李伟;苗旭东;;二氧化锆梯度复合羟基磷灰石生物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J];复合材料学报;2006年03期
6 汪峰涛;吴玉程;王涂根;陈俊凌;;W-Cu面对等离子体梯度热沉材料的制备和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08年02期
7 徐素国;梁卫国;赵阳升;;含盐分泥岩溶浸弱化力学特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8 赵大洲;;砂板互层岩体中隧道围岩力学特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12期
9 韩杰才,徐丽,王保林,张幸红;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固体火箭技术;2004年03期
10 刘长生;方建成;陈庆财;;梯度功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评价[J];机械工程材料;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学锋;许蔚;;功能梯度材料断裂力学的若干进展[A];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同涛;闫相祯;杨秀娟;杨恒林;;多夹层盐岩蠕变实验及盐穴储气库完套管柱受力分析[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丁靖洋;周宏伟;武志德;王广荣;张翠芳;;泥岩断口表面的分形维数与断裂能关系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武志德;周宏伟;丁靖洋;刘金锋;;层状盐岩界面开裂的细观实验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梁卫国;徐素国;莫江;吴迪;张传达;;盐岩力学特性应变率效应的实验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6 李银平;杨春和;尹雪英;;含脆性硬夹层盐岩体变形及渐近破损数值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吕爱钟;张路青;;用于提高立井井壁弹性极限承载力的梯度功能材料反演[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赵大洲;;深埋隧洞陡倾砂板互层围岩稳定性研究[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唐明明;王芝银;丁国生;;淮安盐岩及含泥质夹层盐岩应变全过程试验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姜德义;范金洋;陈结;任松;倪俊杰;;应力因素下的岩盐卸荷扩容试验研究[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志德;考虑渗流及时间效应的层状盐岩溶腔稳定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李栋伟;深部冻结黏土蠕变损伤耦合本构模型及应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3 曹林卫;基于椭圆形微裂纹变形与扩展的准脆性岩石细观损伤—渗流耦合本构模型[D];重庆大学;2010年
4 张志增;横观各向同性岩体位移反分析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5 王同涛;多夹层盐岩体中储气库围岩变形规律及安全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李根;基于模拟的水岩耦合变形破坏过程及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吴一;天然钛铁矿碳热、铝热原位合成金属基复合陶瓷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8 冒海军;板岩水理特性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9 王耀民;CO_2激光熔覆直接制造Ni/TiC梯度功能材料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王安明;层状盐岩变形机理及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玲玲;基于FEM的二维FGM板平面热应力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2 彭家成;Cu/WC功能梯度材料细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泽锋;电场辅助激活功能陶瓷与金属扩散连接的界面结构及力学性能[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韩德虎;褐煤热解—变形特性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代红娟;察格高速公路盐渍土填料特性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张文倩;盐岩地下储库的材料参数概率分布估计及失效概率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家涛;盐岩地下储气库(群)运营期可靠度计算及风险评估[D];山东大学;2011年
8 伊小娟;大型水电站坝区深部岩体力学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刘鹏;功能梯度材料的等离子直接成形技术工艺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胡旭;梯度材料中弹性波的传播[D];燕山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松,姜德义,刘新荣,刘春;用3D-Sigma分析岩盐溶腔围岩地应力场[J];地下空间;2003年04期
2 徐素国,愪保平,梁卫国,赵阳升;钙芒硝盐岩力学特性的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S1期
3 愪保平;赵阳升;赵延林;徐素国;;含高盐份泥岩夹层的盐岩蠕变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4 曹文斌,武安华,李江涛,葛昌纯;SiC/C功能梯度材料的制备[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5 黄敬东,吴俊,王银平,黄清安;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评述[J];材料保护;2002年12期
6 赵军,艾兴,张建华;功能梯度材料的发展及展望[J];材料导报;1997年04期
7 黎文献,张刚,赖延清,田忠良,秦庆伟;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材料导报;2003年S1期
8 朱景川,来忠红,尹钟大,李明伟;ZrO_2-Ni功能梯度材料的热冲击与热疲劳行为[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1年04期
9 罗虹,张宝生,朱景川,尹钟大,安阁英,孙有俊;离心铸造SiCp/A356功能梯度材料的组织结构与耐磨性[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7年02期
10 黄旭涛,严密;功能梯度材料:回顾与展望[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7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愪保平;含高盐份泥岩夹层的盐岩蠕变特性及油气储库稳定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绍锋;梁军;杜善义;;含界面相的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三维应力场的二重双尺度方法[J];复合材料学报;2010年01期
2 伍章健,余寿文;含界面相效应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桥联增韧力学分析[J];固体力学学报;1994年01期
3 朱清仁,庞文民,张裕恒,黄元华;柔性链高分子折叠片晶界面相的观测与讨论[J];科学通报;1996年01期
4 梁锦文;重磁场界面自动反演程序[J];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2年03期
5 张博明;杨仲;孙新杨;王晓宏;;含界面相复合材料热残余应力分析[J];固体力学学报;2010年02期
6 贺鹏飞,顾明元,吴人洁;树枝状界面相开裂对纤维强度的影响[J];应用力学学报;1996年03期
7 刘希强;魏培君;;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损伤对有效波速的影响[J];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08年05期
8 寇喜春;姜振华;马荣堂;张丽梅;郑莹光;董风霞;;PC/PMMA共混物界面相行为的研究[J];科学通报;1993年15期
9 唐正姣;欧阳贻德;陈金芳;;液-液体系界面相厚度与接触角的可视化测量[J];化工科技;2005年05期
10 刘伟;刘志春;明廷臻;涂正凯;;相变流体回路中毛细芯内液体气化界面的稳定性分析[J];自然科学进展;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培君;;含黏弹界面相的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动态有效性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2 王成禹;卢子兴;;含界面相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有限元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张振国;陈永强;黄筑平;;含非均匀界面相球形粒子填充复合材料的有效体积模量和有效热膨胀系数预测[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彭孟军;廖永贵;解孝林;;相容性高分子体系界面相互扩散行为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刘冲;;界面相性态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内应力传递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6 宋丹;孙秀芬;魏海荣;;Ti—4.5Al—5Mo—1.5Cr合金界面相的电镜研究[A];第三次中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二)[C];1983年
7 韩军;袁鸿;;扭转作用下管接头界面力学性能研究[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8 金士九;史卫华;王霞;张春昕;余云照;;芳纶纤维—环氧树脂界面相[A];北京粘接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胶黏剂论文集[C];1992年
9 张欣欣;冯妍卉;田乃媛;徐安军;;冶金流程工序界面的关键技术[A];第七届全国工业炉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徐涛;王建华;傅强;张孝仪;官德斌;;表面处理对PUR-R/GF界面相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A];2002年中国工程塑料加工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峻;打造你的影像“梦工厂”[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仲;考虑界面相的单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预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王晓宏;碳纤维/树脂单丝复合体系界面力学行为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龙莹;陶瓷涂层及含纤维陶瓷界面相C/C复合材料的微观力学性能[D];中南大学;2012年
4 夏克林;匹配分界面与边界面法(MIB)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2年
5 杨慧;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细观力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6 王晓强;基于内聚力模型的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细观有限元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7 唐绍锋;复合材料热/力学性能的双尺度渐近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阳俊;游戏界面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钟诚;基于界面相模型的耐火材料非线性力学行为模拟[D];武汉科技大学;2014年
3 初春来;界面迁移过程中动态划分问题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高捷;嵌入式界面设计的研究与应用[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5 任倩慧;银行ATM界面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6 周袁媛;复杂界面的界面追踪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7 郝晓;手机阅读类应用程序的界面视觉设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3年
8 段艳丽;随机植物短纤维复合材料界面相性能对拉伸和断裂行为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3年
9 李纲;非物质界面设计[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安顺钰;基于眼动追踪的手机界面可用性评估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17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017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