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断面切眼顶板偏应力运移及围岩稳定
本文关键词:大断面切眼顶板偏应力运移及围岩稳定 出处:《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探究大断面切眼顶板控制机理,以某煤矿5205切眼为工程背景,采用UDEC4.0模拟了切眼宽度6~10 m过程中,顶板偏应力、裂隙场、变形规律等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顶板偏应力呈浅部逐渐升高,深部逐渐降低的分布形态,宽度越大顶板浅部偏应力越小,而深部偏应力越大,同时,偏应力极大值逐渐降低并向深部转移。②围岩裂隙场分为3个区:裂隙贯通区、裂隙发育区、微裂隙区,均呈"半椭圆"状。③切眼宽度的增加,加剧了顶板微裂隙区向裂隙发育区及裂隙发育区向裂隙贯通区的转化,同时,顶板下沉增大。认为:顶板的控制首先保证帮不稳定三角块的稳定;高性能锚杆可更好地控制裂隙滑移。④双桁架锚索可锚固在肩角无裂隙区和顶板深部预应力叠加区,可抑制顶板中部裂隙贯通区的拓展和变形。基于此提出了高强高预紧力锚带网和双桁架锚索联合控制技术,矿压结果:切眼掘出后10 d实现自稳,顶底板相对移近量128 mm,两帮相对移近量96 mm,顶板离层4 mm。
[Abstract]:......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3400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22680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0YZ02)
【分类号】:TU457
【正文快照】: 0引言回采设备的大型化,导致切眼宽度从以往的6 m左右增加到9~10 m,引领着中国现代化、大型矿井───────*通讯作者的发展的神东、平朔、榆林等多个矿区已经出现宽度9~10 m的切眼。随着综放和大采高大型回采工艺的大面积推广,大断面或更大断面的切眼工程将更加普遍。岩石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代进;蒋金泉;;巷道围岩中的裂隙发展与弱结构体[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2 鲁岩;邹喜正;刘长友;;基于修正普氏拱的巷道锚杆支护技术[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3 王忠昶;栾茂田;杨庆;赵德深;;裂隙岩体锚固止裂的数值模拟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4 张农;许兴亮;李桂臣;;巷道围岩裂隙演化规律及渗流灾害控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5 郭志飚;李乾;王炯;;深部软岩巷道锚网索-桁架耦合支护技术及其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6 潘岳;李爱武;戚云松;;圆巷开挖围岩偏应力应变能生成的分析解与图解[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12期
7 徐建光;张平;李宁;;循环荷载下断续裂隙岩体的变形特性[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8 李占金;唐强达;齐干;;鹤煤五矿深部交岔点大断面软岩巷道支护对策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9 徐光;许家林;吕维峗;范德元;;采空区顶板导水裂隙侧向边界预测及应用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10 张宁;李术才;吕爱钟;李明田;沈锋;邵冬亮;;拉伸条件下锚杆对含表面裂隙类岩石试样加固效应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浩楠;徐进;聂明;刘建锋;;三轴循环荷载下大理岩阻尼参数的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11期
2 谢学斌;陈钊锋;陈冰洁;;松动圈理论在冬瓜山采矿巷道支护设计中的应用[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3 楼晓明;;爆破振动作用下巷道围岩微裂纹扩展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曾镇强;谈一评;;岩土锚固技术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J];广东建材;2012年04期
5 张跃怀;程详;赵光明;;淮南矿区深部综采工作面覆岩两带高度发育特征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4期
6 苏园鹏;张平松;吴荣新;;巷道围岩失水特征电磁法测试与分析[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1期
7 李法柱;宋淑光;孟辉;奚修军;朱术云;;深部下组煤底板软硬岩石阻渗性试验及其耦合特征[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3年01期
8 郭标;黄元军;;祁东煤矿南部采区软岩煤巷桁架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J];电子制作;2013年14期
9 李润清;徐宏生;;马巢高速公路沿线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年12期
10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seepage control mechanism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J];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善坡;Boom Clay泥岩渗流应力损伤耦合流变模型、参数反演与工程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2 刘平;土建筑遗址表部干缩开裂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徐素国;层状盐岩矿床油气储库建造及稳定性基础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4 石露;露天采场内大型边缘矿开采的岩体稳定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5 张寅;深部特厚煤层巷道冲击地压机理及防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6 金解放;静载荷与循环冲击组合作用下岩石动态力学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7 严红;特厚煤层巷道顶板变形机理与控制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8 杨绿刚;深部大采高充填开采沿空留巷矿压规律及协同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9 雷成祥;深井巷道掘进次生应力影响效应及加固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10 李磊;大断面托顶煤巷道灾变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涛;盾构典型刀具组合破岩受力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杭涛;采动对底板巷道的动态影响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3 蔡波;循环载荷和卸围压下突出煤的力学与渗流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周红梅;含圆形埋藏裂纹金属构件电磁热止裂及强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5 傅强;工程软岩蠕变理论及其支护方法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6 卢士涛;软岩硐室裂隙岩层锚注加固的围岩稳定性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7 牛海燕;裂隙岩体锚固效应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曾镇强;简谐动力波作用下锚杆的工作机理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9 任庆峰;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非对称变形机理及控制对策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李琴琴;K2石灰岩坚硬顶板裸体支护可行性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秀丽;焦玉勇;刘泉声;;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方法中的预应力锚杆模拟[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2 赵赤云;预应力锚索锚固的作用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3 韩军,丁秀丽,朱杰兵;岩土锚固技术的新进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1年05期
4 谢富仁,崔效锋,赵建涛;全球应力场与构造分析[J];地学前缘;2003年S1期
5 谢和平,高峰,周宏伟,左建平;岩石断裂和破碎的分形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6 刘增辉;杨本水;;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年05期
7 郑纲;岩体裂隙三轴应力渗透规律的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8 杜时贵,翁欣海;煤层倾角与覆岩变形破裂分带[J];工程地质学报;1997年03期
9 朱维申,陈卫忠,申晋;雁形裂纹扩展的模型试验及断裂力学机制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1998年04期
10 李佩全;刘登宪;李永军;;淮南矿区矿井水害调研分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满潮;;深部开采工程岩石力学现状及其展望[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秀丽;断续节理岩体破坏过程的数值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2 冯志强;破碎煤岩体化学注浆加固材料研制及渗透扩散特性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徐建光;预置非贯通裂隙试样疲劳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2 林春金;裂纹扩展及合理布锚的试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张磊鑫;矿井边界防水煤柱管理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4 温暖冬;裂隙岩体锚固方式优化的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翟德元;张镇;;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浅层地压控制技术研究[A];2010内蒙古煤炭工业科学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李继峰;百善矿多措并举擒住顶板事故“猛虎”[N];经理日报;2008年
2 潘广平;斌郎煤矿安全百问百答到井下[N];经理日报;2008年
3 颜廷兵 陈斌 曹国霞;肖立军:把奥运精神带到百米井下[N];中国煤炭报;2008年
4 张宝祥 杨涌;河东金矿抓“六化”保安全[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
,本文编号:13494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349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