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弹塑性模型的微型抗滑桩破坏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弹塑性模型的微型抗滑桩破坏机制研究 出处:《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S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桩基础 微型桩 破坏机制 数值模拟 模型试验 弹塑性本构模型 三维模型
【摘要】:强度折减法与有限差分程序FLAC相结合,对岩土混合边坡、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中的微型抗滑桩进行数值极限分析以得到其破坏机制。为得到桩体的破坏形态,根据微型桩的特点考虑桩体进入塑性状态,对其采用实体单元和莫尔 库仑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分别从桩体单元破坏状态、变形、内力分布这3个方面进行破坏机制的分析,同时得到微型桩加固后边坡的安全系数及坡体的破坏模式。然后进行微型桩加固土质边坡的大型模型试验,并对其进行1∶1的数值模拟,两者所得结果吻合较好,说明此数值计算方法是可靠的,可用于边坡原型的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边坡微型桩的破坏机制完全不同,岩土混合边坡桩体主要在滑面处和滑面以上分别发生弯剪破坏和弯曲破坏,岩质边坡桩体主要发生滑带处错动引起的剪切破坏,土质边坡桩体主要发生滑带两侧的弯曲破坏。
[Abstract]:......
【作者单位】: 后勤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后勤工程学院岩土力学与地质环境保护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1CB710606)
【分类号】:TU473.1
【正文快照】: 1引言微型桩一般指直径小于300 mm的钻孔加筋灌注桩,常以群桩的形式工作。微型桩作为一种新型抗滑结构,以其布置灵活、施工迅速等常规抗滑桩不能替代的优点在边坡加固和滑坡治理,尤其是应急抢险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对于微型桩的抗滑机制与破坏机制尚缺乏系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Development of Finite Element Limiting Analysis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J];Engineering Sciences;2007年03期
2 ;Strength reduction and step-loading finite element approache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J];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09年01期
3 冯君;周德培;江南;杨涛;;微型桩体系加固顺层岩质边坡的内力计算模式[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4 胡毅夫;王庭勇;马莉;;微型抗滑桩双排单桩与组合桩抗滑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7期
5 孙书伟;朱本珍;马惠民;杨让宏;;微型桩群与普通抗滑桩抗滑特性的对比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9年10期
6 赵尚毅,郑颖人,张玉芳;极限分析有限元法讲座——Ⅱ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中边坡失稳的判据探讨[J];岩土力学;2005年02期
7 陈正;梅岭;梅国雄;;柔性微型桩水平承载力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萍;陈洪;;对强度折减法中折减系数的讨论[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2 唐芬;郑颖人;;边坡渐进破坏双折减系数法的机理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3 唐晓松;郑颖人;段永胜;李安洪;;人工智能在埋入式抗滑桩设计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4 肖强;郑颖人;叶海林;;静力无衬砌黄土隧洞稳定性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5 许江波;郑颖人;叶海林;冯夏庭;;埋入式抗滑桩支护地震边坡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6 徐佩华;陈剑平;石丙飞;仲志成;;人工边坡潜在滑动面研究——以广州科学城某人工高边坡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5期
7 李宗伟;尹大娟;;基于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8 伍韵莹;王志鹏;孙立宇;;Mohr-Coulomb内切圆屈服准则在ABAQUS软件边坡分析中的应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9 唐芬;郑颖人;;边坡稳定安全储备的双折减系数推导[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唐芬;;下沉短桩越顶问题的有限元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雷;孙强;秦四清;刘汉东;黄鑫;;非均质边坡强度折减法折减范围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户巧梅;龚雯;张会明;;空间刚架微型桩体系加固边坡的内力初步探讨[A];2011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明;梁力;刘冬霞;王伟;;珲春紫金矿尾矿坝安全稳定性计算[A];2010年第三届尾矿库安全运行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陈卫兵;郑颖人;雷文杰;;沉埋桩加固滑坡体模型试验的三维有限元模拟[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徐明毅;郑惠峰;吴余生;陈胜宏;;乌江沙陀水电站厂房坝段深层抗滑稳定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郑颖人;叶海林;黄润秋;唐晓松;;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探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7 胡登灿;;粘性土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比较[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先军;常晓林;周伟;;应用变形分析研究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颜天佑;李同春;赵兰浩;戴妙林;周桂云;;边坡稳定分析的非线性有限元混合解法[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10 刘凯;刘小丽;苏媛媛;;微型抗滑桩的应用发展研究现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书伟;微型桩结构加固边坡受力机制和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郭小红;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风化槽衬砌结构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吴坤铭;边坡及其抗滑桩加固工程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4 方薇;残积层红黏土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陈宾;郴州地区残坡积土工程边坡过程稳定性研究及控制[D];中南大学;2010年
6 柴红保;基于岩体断裂损伤模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柳群义;红层路堑边坡稳定性与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陈涛;山区机场高填方地基变形及稳定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王树丰;汶川地震滑坡微型桩防治工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王唤龙;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受力机理与防腐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克建;济南燕翅山山体变形机理及治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赵文建;百色膨胀土堑坡开挖的演化规律及柔性支护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苏媛媛;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加固土质边坡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凯;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抗滑机制及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欧阳君;土石坝结构稳定的静动力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6 刘小乐;四川木里金矿边坡稳定性仿真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唐亮;类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工程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功;基于强度折减法的隧洞群稳定性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9 周彪;应用FLAC3D研究分析尾矿堆积坝渗流稳定性[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史生志;基于粘性土土性机理分析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春林;吴顺川;吴承霞;金爱兵;张友葩;;复活古滑坡治理及微型抗滑桩承载机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2 栾茂田,武亚军,年廷凯;强度折减有限元法中边坡失稳的塑性区判据及其应用[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3 郑颖人,赵尚毅,张鲁渝;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进行边坡稳定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02年10期
4 郑颖人,孔亮;广义塑性力学及其运用[J];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11期
5 吕凡任,陈云敏,梅英宝;小桩研究现状和展望[J];工业建筑;2003年04期
6 邓楚键,孔位学,郑颖人;节理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有限元分析[J];工业建筑;2005年12期
7 熊治文,马辉,朱海东;全埋式双排抗滑桩的受力分布[J];路基工程;2002年03期
8 周维垣,杨若琼,刘耀儒,林鹏;高拱坝整体稳定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05年01期
9 唐晓松;郑颖人;;水位下降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10 张鲁渝,郑颖人,赵尚毅,时卫民;有限元强度折减系数法计算土坡稳定安全系数的精度研究[J];水利学报;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永生;陶俊杰;卢建平;;软基上大圆筒结构物失稳破坏机制的研究[J];土工基础;2010年03期
2 向杰;唐红梅;;三峡水库蓄水诱发神女溪岸坡破坏机制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1期
3 谢和平;台佳佳;邓建辉;李碧雄;魏进兵;;虹口高原大桥的破坏机制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殷鑫铭;刘云鹏;王锐;;地震波作用下崩塌影响因素及破坏机制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2期
5 谢卫红;高峰;李顺才;关祥慧;;石灰岩热损伤破坏机制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5期
6 杨树宝;任鸿凌;;重庆山区浅层变形斜坡破坏机制及防治对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1期
7 刘积魁;方云;刘智;刘建辉;王晓东;;钓鱼城遗址始关门破坏机制研究与FLAC~(3D)地震动力响应模拟[J];岩土力学;2011年04期
8 陈适才;任爱珠;;火灾下基于纤维梁和分层壳模型的结构破坏机制分析[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9 曹平;蒲成志;;单压下有序多裂隙脆性材料破坏机制及其简化模型[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1年10期
10 余新盟;查晓雄;;钢筋混凝土在火灾中的破坏机制分析(英文)[J];火灾科学;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姚宝魁;孙玉科;;宜昌盐池河磷矿山崩及其崩坍破坏机制[A];中国典型滑坡[C];1986年
2 杨国香;叶海林;伍法权;祁生文;董金玉;;反倾层状结构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及破坏机制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3年
,本文编号:1353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353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