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域空间标识系统的地域性体系研究
本文选题:地铁站域空间 切入点:地域性 出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优先发展以地铁为主的城市骨干交通,奠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城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地铁引导城市空间的拓展,形成了地下、地上一体化多功能复合城市空间格局。人们认识到存在于城市之中,人们身边地铁文化形象的重要性。地铁已不仅仅是单一的交通工具,而是成为体验城市文化的象征符号。然而,针对我国车站空间特色危机,地上、地下站域有机联系以及城市意象表达方面均缺少正确引导和重视。人们看到多是孤立的现代化车站空间,而没有站域文化认同感和场所感的空间,这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更多困惑。标识系统作为联系地铁站域的重要环境信息和城市形象设施,在解决和规范车站内部交通信息传达的功能基础上,随着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标识符号系统成为快捷而方便的文化符号,立体交通体系的时空文化符号,通畅的文化符号,是将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的环境象征符号。论文研究从设计“以人为本”人性化发展为前提,立足在现代设计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将中国古典哲学“立象以尽意”造物审美观与西方符号学逻辑结构主义理论引入城市地铁建筑空间,意在改进、提升和拓宽当下国内地铁空间标识设计的方法、思路和品质。论文跨越建筑学和符号学两大学科体系,从纵向的地铁历史风格研究及横向地铁站域网络空间研究两条线索展开,为中国地铁建设提供了理论——实践——评价多元整体的优化方案,形成了“地域性”体系研究的方法论及理论研究体系。论文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9个章节。首先从国内地铁现存实际问题出发建构地铁站域空间标识系统的“地域性”理论体系;其次以理论结合个案实践,展开地铁站域空间标识系统“信息、符号、内涵语义”三个有机整体的设计体系研究;最后以西安地铁标识系统工程实践对“地域性”标识设计理论及方法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地铁建成后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以“意?象?言”整体固合的设计审美理论和方法为研究指导,得出地铁站域空间标识系统是融合环境指示功能和体验城市文化、内涵城市精神的“文化象征”符号。确立了“地域性意义符号”的设计态度和立场,以及国际“同一性”与地域“异同性”文化特征互为补充融合发展的设计方向,是当前国内城市地铁建设发展的价值取向。论文研究对我国地铁高速建设发展的国情下,“用其技不得其道”的设计现状指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科学的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推广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艳华;陈志龙;张冰;王可佳;;地下公共建筑中方向感的建立与方向引导设计[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2 井晓鹏;霍小平;;西安老城区城市色彩控制研究[J];城市问题;2011年02期
3 李东屹;陈学武;王庆;芦方强;;城市中心区地铁车站导向设施设置的探讨——以南京市新街口地铁站为例[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7年05期
4 蒋志杰;张捷;李丽;聂守宏;;小尺度环境地形认知与空间行为的关系分析——以南京大学浦口校区为例[J];地理学报;2011年06期
5 苑莉均;;语言哲学中的意义理论[J];北京社会科学;1991年01期
6 刘芳;王光霞;侯璇;张威巍;胡香;;寻路地图设计中相关问题研究[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9年04期
7 陈波;言意之辩:诠释与评论[J];江海学刊;2005年03期
8 吴志强;世博规划中关于“和谐城市”的哲学思考[J];时代建筑;2005年05期
9 王保勇,束昱;地下空间方向诱导设计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汤雅莉;杨豪中;张硕;;地铁空间中导向标识系统的无障碍设计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樊大可;西安城市交通建设与发展探索[D];长安大学;2009年
2 牛力;建筑综合体的空间认知与寻路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3 章莉莉;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薛磊;基于“认知地图”的地铁导视系统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米佳;地下公共空间的认知和寻路实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60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56076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