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多孔介质中水泥浆三维锋面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3 14:35

  本文选题:多孔介质 切入点:深层渗滤效应 出处:《岩土力学》2015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深层渗滤效应普遍存在于多孔介质的渗透注浆过程中,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质量守恒方程、线性滤过定律、渗流连续性方程及Darcy定律,建立了水泥浆三维锋面的理论模型;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水泥浆三维锋面扩散运移及沉积层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并将试验值与模型理论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沉积层渗透系数随水泥浆锋面的扩散运移动态变化;当注浆压力恒定时,水灰比越小,深层渗滤效应越显著,浆液扩散距离相应越短;相同扩散距离时,受重力效应的影响,注浆点源之上的沉积层渗透系数大于注浆点源之下的沉积层渗透系数;浆液扩散距离及固定位置处的沉积层渗透系数均与水灰比呈正相关。研究成果可指导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Abstract]:The deep percolation effect generally exists in the permeation grouting process of porous media an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Based on the mass conservation equation, linear filtration law, seepage continuity equation and Darcy law,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hree dimensional front of cement slurry is established, and the variation law of diffusion migration and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sediment layer of cement slurry is studied by field test, and the experimental value is compared with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th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grouting pressure is constant, the smaller the water-cement ratio, the more obvious the deep seepage effect is, and the shorter the slurry diffusion distance is, and the same diffusion distance is affected by the gravity effect, and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the sediment layer changes with the diffusion movement of the cement slurry front, and when the grouting pressure is constant, the deeper the filtration effect is, the shorter the slurry diffusion distance is.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sediment layer above the grouting point source is larger than that under the grouting point source, and the diffusion distance of the slurry and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the sediment layer at the fixed position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water-cement ratio.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guide the engineering design. It has certa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No.51309146) 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No.2012GN011)~~
【分类号】:TU47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艳丽;胡勇;;饱和砂土动力特性的动三轴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2 李术才;李树忱;张庆松;薛翊国;丁万涛;钟世航;何发亮;林玉山;;岩溶裂隙水与不良地质情况超前预报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3 刘人太;李术才;张庆松;原小帅;韩伟伟;;一种新型动水注浆材料的试验与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4 刘人太;李术才;张庆松;张霄;葛颜慧;韩伟伟;;岩溶裂隙水探查方法优化与工程治理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04期

5 钱七虎;;地下工程建设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10期

6 钱自卫;姜振泉;曹丽文;孙强;;弱胶结孔隙介质渗透注浆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3年01期

7 李术才;韩伟伟;张庆松;刘人太;翁贤杰;;地下工程动水注浆速凝浆液黏度时变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8 张改玲;王雅敬;;高围压下砂土的渗透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4年10期

9 刘映晶;李罡;尹振宇;夏小和;王建华;;颗粒级配对粒状材料不排水力学特性的影响[J];岩土力学;2015年02期

10 程星磊;王建华;;考虑循环软化特性的饱和软土弹塑性本构关系研究[J];岩土力学;201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巍;岩体裂隙与管道动水注浆浆液扩散封堵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2 雷进生;碎石土地基注浆加固力学行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翊国;李术才;张庆松;李树忱;刘斌;;TSP203超前预报系统探测岩溶隧道的应用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2 许振浩;李术才;张庆松;刘斌;张霄;葛颜慧;;TSP超前地质预报地震波反射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3 张庆松;李术才;孙克国;许振浩;;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用现状与技术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4 林传年;;齐岳山隧道岩溶裂隙水超前预报与治理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5 林传年;;岩溶隧道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应用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6 周小飞;武科;马明月;;浅谈公路岩溶隧道施工技术管理[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7 武科;马明月;李术才;;高风险岩溶地区隧道的综合物探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8 赵元伟;唐付岭;黄永泽;窦康利;牟现军;;崇州市鸡冠山乡苟家村大岩沟泥石流成因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9 杨兵;;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岩溶灾害的工程处治技术[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10 周宗青;李术才;李利平;杨军红;隋斌;;特长深埋隧道基岩裂隙水探测与应用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洪义;;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在象山隧道岩溶段的应用[A];第九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东明;张瑜;王耿;王元汉;;山区隧道建设中溶洞的处理与利用[A];第九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薛翊国;李术才;张庆松;李树忱;苏茂鑫;钟世航;;隧道施工期水害超前预报的几种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怀凤;李术才;李貅;戚志鹏;苏茂鑫;薛翊国;;隧道瞬变电磁三维探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斌;李卫兵;;TBM隧洞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对比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庆松;许振浩;李术才;;岩溶隧道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与工程应用[A];全国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与灾害治理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09年

7 邱道宏;钟世航;李术才;张乐文;苏茂鑫;孙怀凤;;陆地声纳法在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中的应用[A];全国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与灾害治理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09年

8 张霄;李术才;张庆松;刘钦;张宁;刘斌;;TSP信号采集质量影响因素的现场试验研究[A];全国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与灾害治理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09年

9 赵岩;李术才;薛翊国;李为腾;丁志海;;TSP203预报胶州湾海底隧道f2-1含水断层的实践[A];全国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与灾害治理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09年

10 许振浩;李术才;张庆松;李利平;张霄;高阳;原小帅;;组合爆破法TSP超前地质预报研究[A];全国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与灾害治理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克国;注浆控制岩溶隧道突水地质灾害的机理和模拟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夏强;地下水不确定性问题的多模型分析方法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朱超;大瑞铁路罗家村隧道地质环境与工程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郭佳奇;岩溶隧道防突厚度及突水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舒志乐;隧道衬砌内空洞探地雷达探测正反演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秦胜伍;基于GIS的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D];吉林大学;2009年

7 王明斌;有压隧洞结构稳定性力学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李利平;高风险岩溶隧道突水灾变演化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葛颜慧;岩溶隧道突水风险评价与预警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刘斌;基于电阻率法与激电法的隧道含水地质构造超前探测与突水灾害实时监测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帅;基于BOTDR技术的地下工程实时监测系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崔涛;岩溶隧道风险预报及支护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廖烟开;隧道前方不良地质体复杂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李松;公路隧道支护结构无损检测及安全评估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张存亮;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及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6 朱劲;超前地质预报新技术在铜锣山隧道的应用及综合分析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7 张晓;齐岳山隧道岩溶超前预报及综合集成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8 黄小年;探地雷达在隧道病害检测中的应用与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9 李海东;基于激电法隧道涌水超前探测仪的研究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0年

10 胡广磊;高风险岩溶隧道施工安全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刚,陈正汉,王权民;厦门市海积粉细砂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2年02期

2 徐惠生;;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基础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3 王大鹏;王秋兵;韩春兰;王慧强;刘素花;;辽宁省古红土颗粒分形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4 靳建军;张鸿儒;;砂土液化特性MTS动三轴试验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黄明琦;郭衍敬;张斌;;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径向注浆变形的控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6 李鹏飞;张顶立;房倩;侯艳娟;李兵;;变位分配原理在隧道穿越建筑物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7 王鹏程;白明洲;许兆义;杜衍庆;;注浆加固非饱和土地层控制大断面地铁隧道施工沉降效果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8 卫迦,田华兵;岩溶管流水力学模型的典型研究——以后寨地下河为例[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年S1期

9 周志东,胡卸文,张倬元,黄润秋;西南某水电站坝肩岩体质量分级方法选取探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0 方战杰,郭海敏,沈世波;分形在油藏动态参数预测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200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高梁;岩土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分形研究及其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孙克国;注浆控制岩溶隧道突水地质灾害的机理和模拟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张霄;地下工程动水注浆过程中浆液扩散与封堵机理研究及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4 黄戡;裂隙岩体中隧道注浆加固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D];中南大学;2011年

5 郭密文;高压封闭环境孔隙介质中化学浆液扩散机制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6 王档良;多孔介质动水化学注浆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7 石明生;高聚物注桨材料特性与堤坝定向劈裂注桨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程鹏达;孔隙地层中粘性时变注浆浆液流动特性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9 彭仪普;地形三维可视化及其实时绘制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10 郑玉辉;裂隙岩体注浆浆液与注浆控制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瑞;注浆技术在砂砾石地层定(导)向钻进施工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付建林;GIS中地形可视化与铁路信息查询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3 冯旭海;压密注浆作用机理与顶升效应关系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3年

4 丁振宇;上海地铁隧道壁后注浆的地表顶升回落规律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4年

5 聂笃宪;随机分形裂缝模型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5年

6 田杰;岩体渗流的流固耦合问题及其工程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5年

7 孟凡卉;随机分形在储层参数预测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8 刘志刚;特大型灰岩突水动水注浆封堵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9 黄丽;饱和软粘土微观孔隙的定量分析及其分形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张顺金;砂砾地层渗透注浆的可注性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尊国;当代地下水科学面临的新问题(下)[J];地质科技情报;1985年04期

2 张东,周剑敏,吴科如;相变储能建筑材料的分析与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3年09期

3 李培超;多孔介质流-固耦合渗流数学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6期

4 卢军,付祥钊,冯雅,陈启高;含湿多孔介质热湿迁移特性参数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5 李锡夔;多孔介质中非线性耦合问题的数值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6 于航;王小林;;混凝土多孔介质等温吸湿过程的数值模拟[J];能源技术;2007年03期

7 周军平;鲜学福;李晓红;姜德义;;多孔介质中不混溶两相渗流的本构关系[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曾康一,门福录;关于多孔介质中渗流的基本规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0年03期

9 陈威;;多孔介质应用于建筑结构的热质传递及制冷性能分析[J];建筑科学;2010年02期

10 薛新华;陈群;王琛;;多孔介质孔隙度问题的理论探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赵纪生;陶夏新;师黎静;欧进萍;;饱和两相多孔介质中的基体破坏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2 徐曾和;徐小荷;;可变形多孔介质径向渗流的液固耦合问题[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3 陈威;;多孔介质蒸发制冷板应用于建筑墙体的性能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侯根富;;多孔介质燃气预混燃烧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应用专业委员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守德;不可逆热力学理论在多孔介质渗流问题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张俊波;含液多孔介质中失稳现象理论研究及应变局部化的有限元—无网格耦合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单振东;饱和与非饱和多孔介质一维问题精确解[D];浙江大学;2012年

4 刘泽佳;多孔介质中化学—热—水力—力学耦合分析与混合元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 韩伟伟;基于渗滤效应的水泥浆液多孔介质注浆机理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4年

6 陶高梁;岩土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分形研究及其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龙激波;基于多孔介质热质传输理论的竹材结构建筑热湿应力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欧阳莉;多孔太阳墙的传热与流动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仁兴;不同粒径分布多孔介质渗流的微观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2年

2 匡东升;部分填充多孔介质复合腔体内交界面滑移效应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3 王鹏杰;多孔介质热渗耦合实验及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4 宋晓明;渗透作用下多孔介质中颗粒迁移特性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61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561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2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