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复材围束补强含箍筋混凝土火害高温影响的承载模式探讨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27 07:33
【摘要】:本研究针对含箍筋混凝土试体进行完整深入的火害补强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随火害温度增高,火害后抗压强度折减越大,而强度所对应的尖峰应变则越大。高强度混凝土火害强度折减效应较低强度混凝土大,其对应的尖峰应变增加比例亦较高。不论试体是否受火害作用,箍筋或复材的围束效果均以低设计强度混凝土较佳。室温下的箍筋间距较大的混凝土试体其抗压强度会比纯混凝土强度较低,但应变仍有提升效果;而在高温火害下其试体抗压强度却比纯混凝土高。不管设计强度高低或箍筋间距大小,当混凝土受火害温度愈高,经复材补强后,其补强效果愈佳,尖峰应变的增加也较大。
【作者单位】: 沙洲职业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2013教改项目(2013JSJG389)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三届国际混凝土铺路石会议[J];建材工业信息;1987年06期

2 李朝航;绿化混凝土在住宅小区的应用[J];新型建筑材料;2003年05期

3 江怀,周洁;令人耳目一新的混凝土新技术[J];山东建材;2003年05期

4 ;混凝土家族新成员——生态友好型混凝土[J];中国水利;2006年20期

5 冯哲;;浅析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防治对策[J];大众科技;2007年05期

6 冯磊;;现场施工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防治[J];大众科技;2008年07期

7 刘红;谭晓炜;;混凝土泛碱现象的分析与防治[J];江西建材;2009年02期

8 任安国;王高旗;;提高混凝土质量的措施[J];河南科技;2010年21期

9 王启焯;;混凝土的质量鉴定[J];建筑结构;1979年05期

10 李春久;鲍素坤;;混凝土表面白华现象的分析与防治[J];混凝土;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小翠;杜成斌;江守燕;;扩展有限元法研究混凝土裂缝间相互作用[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韦华洋;杨勇新;邢建英;李爱文;;纤维布与混凝土正拉粘结性能试验研究[A];工业建筑(2009·增刊)——第六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沈刚;董发勤;;复相导电混凝土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水泥基材料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胡志国;;“壁可注入法”混凝土裂缝修补技术[A];建设工程混凝土应用新技术[C];2009年

5 郑晓龙;朱万旭;黄鹏;;使用MDT和MSC.Patran建立锚下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6 姚谏;滕锦光;;FRP-混凝土的抗剪粘结强度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土木工程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7 钱春;;混凝土内埋设膨胀螺栓的边界影响研究[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8年

8 徐善华;朱文治;崔焕平;;完全碳化混凝土受压本构关系试验研究[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3年

9 沈刚;董发勤;;复相导电混凝土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毛益明;方秦;张亚栋;李裕春;高振儒;;水体防爆墙与混凝土防爆墙消波减爆作用研究[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浩;要混凝土不冻还是防冻剂不冻?[N];中国建材报;2013年

2 朱青;透明混凝土 建造玻璃房[N];北京科技报;2004年

3 ;三峡工程与混凝土[N];中国建材报;2003年

4 ;混凝土创造的奇迹[N];中华建筑报;2007年

5 黄尚;三峡混凝土的学问[N];中国建材报;2002年

6 田桂丹 万宇;广州混凝土用“芯”监控[N];中国建材报;2013年

7 ;新法储存太阳能,混凝土“内心如火”[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通讯员 赵桂军 贺建中 田英杰;全国高铁首个地下“龙门”工程完工[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1年

9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国际部编译;建筑装修垃圾的回收及再生使用[N];中华建筑报;2003年

10 记者 张立君;垃圾灰造水泥实现规模生产[N];中国建材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贾彬;混凝土高温静动力学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赵全斌;混凝土灌芯纤维石膏板计算模型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张有佳;核电工程钢板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试验与计算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振;配筋暖砖混凝土组合墙静力性能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希朋;基于细观尺寸受损路面混凝土疲劳寿命预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李婷;应力与材料构成对压电纵波在混凝土中的传输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聂丽华;绿化混凝土的植物相容性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5 王朝成;混凝土材料性能测试的三段压理论与试验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7年

6 吴宏江;加热条件对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6年

7 朱文治;碳化混凝土单调及重复荷载作用下本构关系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8 王峥;混凝土高温后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纪学灵;混凝土超声CT反演策略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劳宇;混凝土水化热温度损伤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29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529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f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