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中小型法院建筑整合设计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243.4
【图文】:
源于自身生活的习俗和对正义的认识,这弥补了英美法系的先天缺点,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律的公平性、正义性。英美法系的另一个亮点就是采用案例判决,使得法律能尽快跟上社会形式的发展。纵观西方法制史,不难发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积累,法律制度的完善也离不开岁月的熏陶。正如博登海默书中所说:“只有当法律文化历经了数个世纪缓慢而艰难的发展之后,法律制度才能拥有这些特性,并使其得到更好发展[12]。”2.1.2 西方法院建筑的发展公元前 3 世纪,古希腊就有了中心广场,它不仅是法庭、议事厅等政府机关的所在,也是一个自由贸易市场,是思想、文化汇聚的焦点,社会生活在此展现,民主也在此得到体现[13]。广场作为城市的中心,和政治社会紧紧连接,成为城市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经过伯利克里改革,设立了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根据记载:“凡是具有古希腊公民资格的,不论贫富,都可以充任、担任审判工作、参与审判”[14]。因有着庞大的陪审团,所以将室外市政广场作为审判空间(如图 2.2)。
学位论文易所、会场的大厅、平面通常是矩形,两其分为中厅和侧廊两大部分(如图2.3)。圆形厅堂,现在依然有平面形态为半圆形的半圆形大厅里,原被告、证人、律师在而言,它的空间过于单一,没有按功能所教育等活动一起展开。但一个很明显的内空间,开始形成一种更具体化的空间。筑一直都不是建设的中心。但是,随着资。英国 1647
把大理寺设立为大理院,掌管审判,成为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在审判程序化方面,终止了中国传统的司法行政合一,皇帝左右司法权力的体制,进一步敲定了司法与行政分设的司法独立性原则。之后发布的《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和《法院编制法》,拟定“审判衙署有初级、地方、高等审判厅和大理院四个等级,施行四级三审制。”这一历史性转型,体现了国人法律意识的增强,并为我国法律今后发展确立了航标,打下基础。(2)会审公廨鸦片战争后,我国由封建社会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均遭到践踏,司法审判权也受到了剥夺,帝国主义侵略者以强硬手段获得了领事裁判权,进而建立了中外“会审”制度,并出现了公审公廨——外国领事在租界内设立的审判机关(如图 2.9)。“会审公廨”名为中国法院,实际上是外国领事团一手把控的外国法院(如图 2.10)。司法主导权的变化也引发了法院建筑的很大变革,原有建筑还是传统的中国模样,未受到西方文化的过多影响。新法院却不是这样,建筑的外部造型和核心的审判法庭是中国的传统官式作法,但房屋结构、墙、门窗细节和室内装饰全然变成西洋风格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J];中国勘察设计;2018年05期
2 郭静;;青岛里院建筑保护利用探研[J];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03期
3 吴国源;周庆华;;中国建筑传统的思想特征及其解释方法问题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4 ;吉达,通往麦加的门户[J];文明;2017年Z1期
5 陶宗震;;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建筑的艺术风格和民族形式问题[J];华中建筑;1987年04期
6 李敏泉;;传统——一个永恒的“现在时”(对建筑“民族形式”的再认识)[J];新建筑;1987年01期
7 芦原义信;尹培桐;;续街道的美学(六)[J];新建筑;1987年04期
8 孔勤;;中国佛塔史话[J];法音;1988年06期
9 侯幼彬;;文化碰撞与“中西建筑交融”[J];华中建筑;1988年03期
10 陈伯冲;;传统学、文化与建筑[J];新建筑;198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朱晓东;;建筑更新的观点与方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蓝戊己;;移位技术在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中的应用[A];中国民族建筑2017年11月刊(总第168期)——城市更新 文化传承专刊[C];2017年
3 李晓杨;;中国早期土坯建筑发展概述[A];文化遗产与公众考古(第一辑)[C];2015年
4 高琛;;营造的智慧——南捕厅传统建筑修缮保护工程中的适用性技术研究[A];古建筑施工修缮与维护加固技术交流集锦[C];2008年
5 郭维钧;;建筑由智能化到数字化[A];04'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暨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学术年会专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方佩岚;《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第二批发布[N];建筑时报;2018年
2 李宝才;古建筑:凝固在大地上的华美乐章[N];检察日报;2017年
3 李武英;从建筑选秀论创作生态[N];建筑时报;2009年
4 伯克;重拾现代精神 再释建筑自由[N];中华建筑报;2009年
5 胡虹娅;彭培根:培养科班和赤脚建筑师的建筑师[N];人民政协报;2004年
6 娄立平、王志强;中国建筑语境遭遇“强权”[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7 张同吾;建筑的包容与变幻[N];检察日报;2002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牛建宏;寻找失落的民族建筑传统[N];中国环境报;2004年
9 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会长 金磊;在国民教育中普及建筑文化[N];中国青年报;2014年
10 余红举 张应昂;刘强华委员:规划应体现新老城区完美结合[N];南昌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戴路;经济转型时期建筑文化震荡现象五题[D];天津大学;2004年
2 姜娓娓;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D];清华大学;2004年
3 汤朝晖;相容建筑[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4 王育林;现代建筑运动的地域性拓展[D];天津大学;2005年
5 孟彤;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时间观念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6 赵慧宁;建筑环境与人文意识[D];东南大学;2005年
7 王奕伟;绿建筑评估指标适用性之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王又佳;建筑形式的符号消费[D];清华大学;2006年
9 赵劲松;建筑的原创与概念的更新[D];天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令(LE Ruqiang);我国现代中小型法院建筑整合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2 刘一琳;中国当代南方拱形大跨竹建筑的演变及应用拓展[D];湖南大学;2014年
3 侯凌超;传统材料肌理对地区建筑文化表达的影响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8年
4 陈强;永靖白塔寺川传统建筑技艺传承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5 王君;徽州建筑演变历程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8年
6 孙首康;中国传统建筑檐廊空间在当代建筑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7 赵珂珂;河南民间宗祠建筑文化中教化功能的传承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8 叶欣欣;庭园建筑渗透性在岭南现代居住街区中的运用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8年
9 李俊达;简约形式与纯净空间[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10 邱煜雯;山西平遥文庙建筑初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87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787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