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户区改造与城市内部空间再造——辽宁省棚户区改造的空间经济分析
本文关键词:棚户区改造与城市内部空间再造——辽宁省棚户区改造的空间经济分析
【摘要】:在与国际社会贫民窟改造比较的基础上,分析辽宁省棚户区的形成原因与空间类型,概括总结辽宁省棚户区改造在城市空间优化方面的做法与经验,探讨棚户区改造对辽宁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整体面貌的影响与效果。与国际社会贫民窟改造不同的是,辽宁省的棚户区改造坚持原地安置和异地安置相结合,通过整体分散、局部集中、个别混建的方式,合理安置贫民住区,探索出了一条打破贫困空间集聚的路径,进而优化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提升了城市的空间承载力。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
【关键词】: 棚户区改造 城市再造 空间结构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分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人口、教育、就业和迁移政策仿真模型及技术支撑平台构建研究》(13&ZD15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模式与路径研究》(13AJL014)
【分类号】:TU984.114
【正文快照】: 一、引言贫民住区1(国际上通常称为“贫民窟”)是贫民大规模、大范围聚居的城市地区。[1][2]这些区域是城市经济、空间、机会和社会等分异的集中表现,它们与城市其他空间相互割裂,与城市整体风貌格格不入,导致了城市内部空间发展的“二元结构”。这些区域失业率高,犯罪率高,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郑思齐,符育明,刘洪玉;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偏好及其区位选择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5年02期
2 杜悦;;巴西治理贫民窟的基本做法[J];拉丁美洲研究;2008年01期
3 李艳玲;论30年代纽约贫民窟改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4 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从罗斯福新政到约翰逊“伟大社会”时期[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5 董丽晶;;国外城市贫民窟改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Ⅰ)[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2期
2 阎金明;;环渤海地区经济整合发展的机遇与对策[J];城市;2009年01期
3 王振坡;;中国农村住宅发展趋势探讨[J];城市;2009年06期
4 张鸿雁;;中国沿海城市群与内地城市“嵌入性结构关系”论──一个关于国家可持续安全发展的重大战略[J];城市问题;2007年11期
5 厉伟;;非营利组织建设与住房供给[J];城市问题;2007年12期
6 胡彬;;市场效率诱致的城市功能供给与演化——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0年07期
7 诸大建;从国际大都市的空间形态看上海的人口与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4期
8 诸大建;进一步发挥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带动作用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6期
9 魏立华,闫小培;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5期
10 彭坤焘;罗志刚;;市政府机构搬迁模式与绩效影响因素——以省会城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尚嫣然;;陕甘宁革命老区区域统筹发展研究——以固原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彭敏学;;论市场经济下大城市住房发展的空间影响机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盛洁;袁圣明;;深圳市中心商业区城市空间形态比较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苏辉;李萍;崔萍;杜明翠;;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监测评价体系探讨[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5 尹德挺;张子谏;;发达国家的首都人口:问题、经验及其对北京的启示[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6 陈映芳;;城市中国的逻辑——几点反思与归纳[A];变迁中的中国城市治理[C];2013年
7 孙群郎;郑殿娟;;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格局[A];都市文化研究(第2辑)——都市、帝国与先知[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昱;中国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和谐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姜永生;面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城市居住水平发展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任少波;基于制度分析的城市经济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褚超孚;城镇住房保障模式及其在浙江省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石崧;从劳动空间分工到大都市区空间组织[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曾宪明;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刘芳;市场力和行政力驱动的城市住区空间区位演化[D];同济大学;2006年
8 罗思东;美国大都市地区的政府与治理[D];厦门大学;2005年
9 王旭育;基于Hedonic模型的上海住宅特征价格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10 景楠;基于多智能体与GIS的城市人口分布预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田;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郑芳;杭州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与利用绩效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郭一鸣;重大项目对周边房地产产品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王婧;邮轮母港区位选择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5 马永;基于GIS与多智能的北京市人口分布预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欧阳文旭;广东土地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蒋晓娟;纽约“城市更新”研究1949-1972[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力;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居住区位及居住空间分异[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艳飞;论美国《1944年退役军人权利法案》的出台[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边蕾;基于我国居住分异现状的保障性住房混合居住模式的探析[D];青岛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瑞林;李正升;;巴西城市化模式的分析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6年04期
2 张文忠;城市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3 陈慧;毛蔚;;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贫民窟的国际经验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6年01期
4 张文忠,刘盛和;住宅区位选择的机理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00年03期
5 刘长岐,甘国辉,李晓江;北京市人口郊区化与居住用地空间扩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3年05期
6 杜德斌,,崔裴,刘小玲;论住宅需求、居住选址与居住分异[J];经济地理;1996年01期
7 韩俊 ,崔传义 ,赵阳;巴西贫民窟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J];w挛胖芸
本文编号:6541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654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