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安全建设到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从第一届世界风险大会看灾害与风险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向
本文关键词:从区域安全建设到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从第一届世界风险大会看灾害与风险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综述了第一届世界风险大会关于灾害与风险科学研究的进展,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对策。灾害与风险研究的目标正在趋向一致,都集中在为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灾害研究的区域安全建设正在向基于风险研究的区域风险管理体系转变,由此认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是接受一定风险水平条件下的区域发展模式,一定风险水平依赖于由区域经济水平与社会文化体系相关联的区域安全建设水平;加强我国灾害与风险科学研究的学科建设、国家实验室建设、重大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已势在必行;重点开展灾害脆弱性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风险评价体系与风险评价模型、典型区域灾害与风险管理范式、灾害与风险应急控制预案(情景分析)、灾害与风险区划等方面的研究。为此把灾害科学和风险科学,与全球变化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统一纳入到地球系统科学体系之中,以加强与完善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综合多学科交叉研究能力。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关键词】: 世界风险大会 灾害与风险科学 可持续发展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编号:G2000018604 )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研究项目“中国自然灾害及救区划”资助.
【分类号】:X820.4
【正文快照】: 0 引 言由国际风险分析协会 (SRA)主办,多家国际科技机构协办的第一届世界风险大会于 2003年 6月22~25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参加本届会议的国家和地区共 63个,代表共 500多人,多来自发达国家,且以美、西欧、北欧国家的代表为多,亚洲国家主要为日本的代表。中国共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史培军,宋长青,景贵飞;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从荷兰“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看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2 史培军;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自然灾害学报;2002年03期
3 史培军;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自然灾害学报;199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全中,彭建兵,赵法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价)研究综述[J];灾害学;2003年04期
2 石诗源;;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3 王静爱;中国政区和流域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王静爱,商彦蕊,苏筠,王志强,杨春燕;中国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诊断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徐霞,王静爱,王文宇;自然灾害案例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以中国1998年洪水灾害案例数据库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6 王平;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自然灾害区划的方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7 赖彦斌,赵金涛,王静爱;天然岛状地及其在生态建设中的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8 王理,徐伟,王静爱;中国历史地震活动时空分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9 陈婧,史培军;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刘兰芳,邹君,刘湘南;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成因分析及评估——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夏季暴雨致涝灾情的评估方法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黄崇福;;推动我国风险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宗恬;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中诸因素之间关系的初探[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月臣;杨华;陈晋;赵纯勇;;重庆市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价研究[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薛晔;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进展[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6 杨富平;姚清林;黄崇福;曲国胜;赵晗萍;王野;;灾害救援仿真模式研究[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7 刘兴朋;张继权;周道玮;宋中山;吴晓天;;基于GIS的吉林省西部草原火灾风险评价与区划[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8 周健;柏奎盛;逯馨华;黄崇福;杨富平;;模糊信息优化处理技术在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中的应用及展望[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9 王权典;;论环境安全视角下我国灾害防治法制建设[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2年
10 蔡先凤;;试论国际生态安全法的发展现状[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定志;基于RS和GIS的水文模型以及洪灾监测评估系统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金菊良;遗传算法及其在水问题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1998年
3 刘乐军;东海灾害地质分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4 杨挺;城市局部地震灾害危害性指数(ULEDRI)及其在上海市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5 刘敦文;地下岩体工程灾害隐患雷达探测与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6 谭永忠;县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及空间格局变化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阎俊爱;城市智能型防洪减灾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贾亚男;西南典型岩溶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对岩溶水质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赵晶;上海城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空间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白景昌;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洪灾风险区划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培;区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吉平;吉林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地域组合规律及其预测[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段伟;两汉水灾及政府治河、赈恤措施[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焦彩霞;榆阳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及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马新辉;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郝成元;毛乌素地区沙漠化驱动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邢恩德;奈曼旗荒漠化发生复杂系统与动力学模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年
8 周彬;西部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管理研究——以昆明市东川区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常月明;半干旱区季节性河流流域的土地荒漠化成因及其治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10 闵敏;基于GIS的武汉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培军,王平;三种反映区域自然灾害数据的相对精度检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2 史培军,顾朝林,陈田;1991年淮河流域农村洪涝灾情分析[J];地理学报;1992年05期
3 史培军,李晓兵,周武光;利用“3S”技术检测我国北方气候变化的植被响应[J];第四纪研究;2000年03期
4 史培军,严平,袁艺;中国北方风沙活动的驱动力分析[J];第四纪研究;2001年01期
5 叶笃正,符淙斌,季劲钧,董文杰,吕建华,温刚,延晓冬;有序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6 史培军,宋长青,景贵飞;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从荷兰“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看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7 史培军;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地学前缘;1997年Z1期
8 黄崇福,史培军;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的数学模型[J];自然灾害学报;1995年02期
9 刘新立,史培军;空间不完备信息在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中的处理与应用──理论部分[J];自然灾害学报;1999年04期
10 史培军,张宏,王平,周武光;我国沙区防沙治沙的区域模式[J];自然灾害学报;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穹;;别让浒苔成为青岛的疤痕[J];环境保护;2011年16期
2 张辉;凌军辉;孙s
本文编号:402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fengxianguanli/402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