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群体的组织支持感与群体离职:群体心理安全感与群体凝聚力的中介作用
本文关键词:工作群体的组织支持感与群体离职:群体心理安全感与群体凝聚力的中介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群体离职 群体组织支持感 群体心理安全感 群体凝聚力
【摘要】:通过对企业组织中工作群体感受到的组织支持与群体离职意愿关系进行的研究,认为工作群体感受到的组织支持会增强工作群体的整体心理安全感,继而降低工作群体的离职意愿,群体组织支持感也可以直接降低群体的离职意愿,即群体心理安全感在群体组织支持感与群体离职意愿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且,群体组织支持感也增强了群体凝聚力,进而降低群体离职意愿,但群体凝聚力在群体组织支持感与群体离职意愿间的中介作用没有得到证实。研究还表明,群体心理安全感的提高有助于提高群体凝聚力。尽管个体离职意愿是个体离职行为的前导变量,本研究将这一理论移植到群体离职层面后发现群体离职意愿与群体离职行为间的正向关系并不显著,这说明,群体离职行为的发生需要一定的边界条件。
【作者单位】: 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政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62016;71061008) 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项目
【分类号】:C936;F224
【正文快照】: 引言群体离职(collective turnover)近年来频繁出现于企业。由于这种离职给企业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要远远大于个体离职,因而成为企业管理实践关注的新热点,但相关学术研究还较少涉及。国外学者虽然较早就观测到群体性离职比个体离职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要严重得多[1],并认识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叶仁荪;林建英;金建兴;;离职问题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8年11期
2 叶仁荪;倪昌红;夏军;;员工群体离职研究述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11期
3 凌文辁;杨海军;方俐洛;;企业员工的组织支持感[J];心理学报;2006年02期
4 贺小刚;韩娟;沈阳;丁欣;;转型期企业集体跳槽现状与动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玉苓;;组织支持感对工作压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李根强;;组织支持感理论及其在当代组织中的应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袁凌;陈俊;肖蓉;;基于社会交换的组织支持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过程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5期
4 纪晓丽;曾艳;凌玲;;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2008年04期
5 宗文;李晏墅;陈涛;;组织支持与组织公民行为的机理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7期
6 宗文;李晏墅;李金生;宗盟;;现代企业内部信息主动采纳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2期
7 黄培伦;林芳;;组织支持感研究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S1期
8 李海萍;;IT企业员工的组织支持感[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黄桂;;强调“奉献”的企业为何不能如愿以偿?——基于国企组织与员工交换关系的思考[J];管理世界;2010年11期
10 张莉;林与川;于超跃;刘凤江;;支持资源作用下的工作-家庭促进:情感倾向的调节作用[J];管理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丽敏;刘颖;;幼儿教师组织支持感、离职倾向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丁越兰;韩蕾;;带薪年假效用分析——基于组织支持感理论的员工满意度实证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袁庆宏;李波;齐敏;;雇员群体离职的动因、过程与后果:一个初步的分析模型[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宁峗;;员工组织支持感二维结构模型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廷钫;知识员工自我管理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刘枭;组织支持、组织激励、员工行为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蒋秀娟;组织学习文化对员工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4 王立;员工工作友情、心理资本与建言行为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尹碧昌;我国田径教练员胜任力模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陈伟娜;企业员工职场欺负内容结构及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刘冠华;内蒙古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文;组织内社会交换对工作产出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曾贱吉;企业员工组织信任:前因、效应及其作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都建华;集团企业内部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美玲;组织支持感及组织承诺对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高晶晶;中国情境下组织中员工的上谏意愿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丁淑兰;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组织支持感、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刘艳飞;企业员工的角色压力、组织支持感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颜丹丹;餐饮企业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徐泱;公司创业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7 赵光利;企业员工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与员工敬业度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8 陈胜男;组织支持感、心理授权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9 邵春云;知识型员工的职业价值观、组织支持感和职业成功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10 程培培;组织支持感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企业创新:现状、问题及对策——2001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2001年04期
2 梁小威;廖建桥;曾庆海;;基于工作嵌入核心员工组织绩效——自愿离职研究模型的拓展与检验[J];管理世界;2005年07期
3 夏功成;胡斌;张金隆;;基于定性模拟的员工离职行为预测[J];管理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4 叶仁荪;林建英;金建兴;;离职问题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8年11期
5 杨栩;黄亮华;;企业管理团队中集体离职危机及治理研究[J];求索;2008年09期
6 卫林英;楼旭明;段兴民;;知识型员工主管承诺对其离职影响的实证研究——“跟随主管离职倾向”概念的提出[J];现代管理科学;2009年02期
7 王振源;戴瑞林;;社会网络与员工主动离职研究进展[J];预测;2011年01期
8 贺小刚;韩娟;沈阳;丁欣;;转型期企业集体跳槽现状与动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年06期
9 凌文辁,张治灿,方俐洛;中国职工组织承诺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10 张勉;张德;;Price-Mueller离职模型中价值观变量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6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栋;顾俭清;;试论群体凝聚力的形成[J];商业经济;1999年03期
2 杨士魁;浅议凝聚力[J];江苏水利;2003年09期
3 段海江;银行承包经营形式与群体凝聚力[J];金融教学与研究;1988年04期
4 龚胤晖;;优化劳动组合 增强群体凝聚力[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5 吕立新,王立民;论领导角色增强群体凝聚力的途径[J];理论探讨;1993年02期
6 吴源;如何增强群体凝聚力[J];企业文明;2000年11期
7 申红艳;张金枝;;和谐雇佣关系下的心理契约、群体凝聚力与绩效研究[J];理论月刊;2009年01期
8 成新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凝聚力的构成因素分析[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9 刘敬孝;杨晓莹;连铃丽;;国外群体凝聚力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年03期
10 雷宏振;贾昱;;雇员离职引发的组织知识流失探析——基于群体离职视角[J];软科学;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国祥;宋卫芳;;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公平感与群体凝聚力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张影;马红宇;;不同项目运动队凝聚力形成机制的多层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欧胜虎;龚高昌;符明秋;;运动队的群体凝聚力研究综述[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苏和;穆亮;;冰壶运动队团体凝聚力影响因素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沈建国;张军;;CUBA篮球运动员的角色投入与球队群体凝聚力关系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马红宇;张影;;不同水平运动队凝聚力的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周成林;章建成;冯琰;陈立新;;北京奥运会对增强市民凝聚力心理因素的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袁庆宏;李波;齐敏;;雇员群体离职的动因、过程与后果:一个初步的分析模型[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张志忠;;论高校辅导员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7年
10 迟明莉;;“导学—学导”教学法在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高教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城中学校长 马国堂;增强教师凝聚力是学校管理的关键[N];衡水日报;2007年
2 陆高峰;灾难是召唤民族前进的号角[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3 中人;人才流失率:别说你不在乎![N];民营经济报;2005年
4 刘珊 范晓燕 朱敏;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的途径[N];财会信报;2007年
5 鲁宝樨;浅谈会计师的职业行为[N];科学导报;2006年
6 武金福;提高企业凝聚力之我见[N];云南经济日报;2007年
7 上海 包蕾萍;看“看‘超女’的人们”[N];社会科学报;2005年
8 雷家欣;企业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N];威海日报;2007年
9 记者 张家祥;凝聚力铸就战斗力[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10 孔平生;管理者:你懂价值管理吗?[N];工人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董临萍;中国企业情境下魅力型领导风格之组织影响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曾秀芹;多水平框架下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曹晓东;足球团队竞技能力[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4 辛冲;企业组织创新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牛志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群体凝聚力:结构及训练比赛满意感的关系[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梁;转型时期学校在群体凝聚力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艳茹;团体心理训练对提高高校集体运动项目群体凝聚力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张红强;北京市高中男子篮球队群体凝聚力的调查与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9年
4 宋翠荣;高校啦啦队中群体凝聚力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5 王润东;群体思维—党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大敌[D];湘潭大学;2005年
6 熊卫权;川南地区普通高校篮球队群体凝聚力水平与运动成绩关系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宋卫芳;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差异、公平感与群体凝聚力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8年
8 刘楠薇;社会学视野下的组织激励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朱宇波;影响上海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群体凝聚力若干因素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梁凯;拓展训练对提高青少年男子足球队群体凝聚力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63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163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