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声誉关注作为心理不确定的缓解器:程序公平—合作关系下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个人声誉关注作为心理不确定的缓解器:程序公平—合作关系下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个人声誉关注 心理不确定 程序公平 合作 不确定缓解
【摘要】:个人声誉之所以能给个体带来一系列积极的产出,源于它在社会与经济交换关系中所具备的不确定缓解功能——另一方借助个人声誉对个体在未来的行为做出预测,从而减少了对个体的行为不确定感知。本文认为,对个人声誉的关注同样帮助个体自身缓解了心理不确定,从而保持了行为的确定性。据此,本文在程序公平—合作关系下假设和检验了个人声誉关注对心理不确定的缓解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声誉关注对源自个体外部的心理不确定有着显著的缓解作用,但对源自个体自身的心理不确定没有显著作用。本文对个人声誉和不确定管理研究做出了可能的贡献。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管理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国际审计学院;中国国家审计署;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72033、71102035、71272107)资助
【分类号】:C936;F224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在组织中,个人声誉是个体影响力的主要来源,它是有价值的无形资源,给个体带来了尊重、社会地位、权力、自主性和职业成功等诸多收益。个人声誉之所以能给个体带来一系列积极的产出,源于它所具备的不确定缓解功能(Ferris et al.,2003;Hochwarter et al.,2007;Zin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施丽芳;廖飞;丁德明;茅宁;;商业银行信贷决策与内部信用评级:一个授权激励视角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鳌;陈雪梅;;公共品困境:类型、因素及对策[J];江淮论坛;2009年04期
2 廖飞;施丽芳;茅宁;丁德明;;互动公平、委员会决策程序公平与员工决策承诺:基于公平启发理论与不确定管理理论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年02期
3 叶浩生;陈欣;;从理性到情绪:社会两难研究述评[J];心理研究;2008年01期
4 纪晓君;;信贷融资中软信息生产与传递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年27期
5 胡建生;葛扬;陆彩兰;;内部评级法在信用风险评估中的运用及挑战[J];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威;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潘鹏杰;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约束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3 潘鹏杰;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约束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乔占稳;Logistic回归模型在信用风险度量中的应用[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2 张会玲;我国商业银行差异化贷款定价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3 戴勤勤;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用集中风险管理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4 常瑜;BJ银行西安分行风险管控体系设计及对策建议[D];西北大学;2012年
5 邵琴琴;商业银行授信风险识别中非财务因素管控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洪民;转轨经济中的信息、不确定性与贷款决策机制——一个将制度性信息内生化的贷款决策模型[J];财经研究;2005年05期
2 施丽芳;丁德明;廖飞;;银行信贷管理中的绩效测量与信息激励研究[J];财贸经济;2009年07期
3 廖飞;茅宁;;进入权理论:能否成为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2期
4 施丽芳;廖飞;茅宁;丁德明;;产出不确定、管理干预与企业内部决策权的有效配置——基于行为决策视角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9年07期
5 施丽芳;廖飞;;信息需求与IT投资的商业价值:组织资本视角的审视[J];经济管理;2006年10期
6 丁德明;茅宁;廖飞;;组织惯性、激励机制与新型企业的治理实践[J];经济管理;2007年05期
7 丁伯平,刘决琦,郑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激励——约束机制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3年02期
8 孙伯灿,宋安平,马庆国;商业银行贷审委的信贷决策行为研究及其绩效评估[J];金融研究;2003年04期
9 刘少波,蒋海;信誉机制、信用资源的有效供给与信用缺失治理——对中国当前信用缺失问题的信息经济学分析[J];金融研究;2004年01期
10 沈沛龙,邵长毅;关于新资本协议中信用评级若干问题的探讨[J];金融研究;2004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庭军;;论我国转轨时期公共住房制度的涵义[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李淑敏;李旭培;时勘;;组织公平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组织认同的调节作用[J];人类工效学;2010年03期
3 彭晓娟;王健;;道德与合作的信号博弈模型[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35期
4 夏春;王晓娟;朱永新;;中国员工公平感对离职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10期
5 刘鸿渊;;社会分层模式下的农村村级公共产品供给主体行为研究——一个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11期
6 李霞;尚玉钒;高伟;;职业风险、组织公平对离职倾向的影响作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5期
7 井润田;关于实验经济学中理性假定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8 梁捷;;“它值得替代圣经”——评《合作的进化》[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年04期
9 金玲;刘长滨;李秀杰;;我国建设供应链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J];建筑经济;2009年06期
10 柴国荣;李振超;王潇耿;宗胜亮;;供应链网络下集群企业合作行为的演化分析[J];科研管理;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国银;董利红;倪金静;;信息系统外包承包商竞争与合作行为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年
2 陈建先;;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博弈——川渝冲突与合作的博弈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宁;倪宏艳;;需求随机波动下的局部竞争与合作分析——厂商背叛行为的判定[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陈建先;;政府管理的博弈理念——合作·均衡·双赢[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杜鹏;徐伟宣;;合作的属性分析[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晟莹;郭强;;复杂网络上博弈行为的研究进展[A];2006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唐晓华;王丹;;集群企业合作隐性契约的博弈分析[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8 徐昕;;为什么合作?——华南一个民间收债个案的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马汉武;郭沛尧;;供应链企业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陈春梅;左仁淑;;服务修复的流程管理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园过客;五问“金山碧水”[N];福建工商时报;2001年
2 改文;改革需要新共识、新策略[N];郑州日报;2006年
3 本报评论部主笔 沈谷鸣;当拒交成为习惯[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王海坤;利益补偿机制将助推中国城市合作[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张晓红邋见习记者 杨康;和谐局面来自旧村改建优惠政策[N];珠海特区报;2008年
6 林明;刘长乐王者归来:30亿收京最大烂尾楼[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7 陈志刚;自主创新的误区[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8 孙兴伟;推进校企合作 政府要做三件事[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9 周剑初;合作建房为何踉跄难行?[N];金融时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刘笑一 特约记者 陆彬杰;沪银监局重申严控二套房贷[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志莹;多人重复公共物品困境中合作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2 胡华敏;两难情景中合作行为的社会理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郭锦墉;农产品营销中农户合作行为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4 汪新艳;知识员工组织公平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曾秀芹;多水平框架下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周浩;组织员工分配公平感的社会比较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林敏;基于个体选择的研发团队知识转移与创造过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陈卓;动态网络上的演化博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贺军州;非对称合作系统的演化[D];云南大学;2012年
10 刘蓉;中高端人才的工作嵌入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复兴;交换与合作行为中的保障和激励[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2 杜鸯鸯;农户金融合作行为与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相互关系模型及应用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3 向源江;供需双方合作行为对合作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余军;科技型企业技术人员合作意识、合作行为与研发绩效关系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5 陈芬;企业员工绩效评估程序公平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6 杨雪;不同市场结构中企业纵向研发合作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徐桂芳;晋升程序公平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2年
8 肖尧;空间公共品博弈的演化动力学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9 朱s,
本文编号:1303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303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