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体制本源探析及改革挑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制机制保障研究

发布时间:2015-03-05 13:48

何媛 同济大学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制机制保障研究项目资助(项目代码:09BKS008)。

摘要:体制,指的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得以维持的长期形态。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制机制问题,首先要从弄清体制本源开始。本文从一般意义上分析体制得以存在或延续的三个基本要素,结合中国当下的发展实际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探析体制发展和改革问题所要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体制,经济制度,组织机构,路径选择。

体制,指的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得以维持的长期形态。体制得以存在或延续是因为其三个基本要素:社会经济机构部门、政治经济制度和公共政策。这三个要素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相互平衡。换句话说,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只有体制中这三个因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能够保持总体平衡,这个国家才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反之,内部的社会经济机构部门、政治经济制度和公共政策在总体发展方向上才会持续性地保持一致性和共融性。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任何一种稳定的体制都是这三个因素在循环强化的过程中逐渐得到巩固的:只有与国家发展战略方向一致的政治经济制度,才能促进公共政策的良性实施,才能扩大社会经济机构部门的规模并增大影响力。这三个因素通过“良性循环”能够持续地相互强化并能够继续存在。反之,当这三个因素之间关系不和谐时,就会产生“恶性循环”,出现“螺旋式下降。”很这个过程中不及时调整并进行改变、革新,体制就会不稳固,而一个新的秩序、控制的体制就会出现。

在国际学术界,法国管理学术界将稳定的体制称之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的累积”E.E Schattschneider 称之为“偏差修正”的结构。也如托马斯所定位的“盛行的范式”

一个稳定的体制所发挥的作用正如Oran R.Young所说的“能够通向一种合理社会组织机构”这种说法同样适用于中国的体制研究。在考量如何促进体制的稳定来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就要着重分析体制中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调和。

一、政治经济制度

一个制度的形成要经历很长的时期,而一旦形成了,又是难以改变的,制度成了塑造体制的强大支撑力量,James March认为,制度是一种组织机制,它“面对个体变动保持相对不变,并且面对个体的特殊偏好和期待保持相对稳定。”要运作和塑造好一个体制,制度本身内部的设计至关重要,制度的核心框架是:政府制度、经济制度和连结政府与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制度。

二、政治经济战略

政治经济战略在体制运行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一个设计合理的,有兼容性的政治经济战略,能够调和社会经济部门和政治经济制度的个别矛盾,并且能够让两者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这种政治经济战略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那它就会成为它所服务的稳定的体制的普遍标志。

三、社会经济组织机构

社会经济组织机构的设立是支撑整个体制的重要机关,各个部门内部之间的关系也是维持整个体制的一系列特殊关系。社会经济组织机构的设立还会重点考虑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来设计出一个社会经济组织机构的发展理念和规划。

四、经济全球化中的体制建立

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互联网、制造业和金融业正在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下运行得更加规范。经济全球化的渗透力量是举世瞩目的,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小国家,无一例外地敦促自己迅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无论是经济和市场开发的地区,还是相对落后的地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程度都要根据现有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作出调整。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稳定的体制将会受到国际力量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会给本国或本地区带来压力和挑战,也可能是会为它们找到新方向和新出路。在制定公共经济和社会政策时,必须对国内外两个环境和形势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给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划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产要素流动速度加快,对外联系更加透明,更加紧密,全世界各国的宏观调控在大方向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致性,即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必须注入经济全球化这一元素。在不同经济体制竞争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个现象,即制度本身机能成为这个国家重要的竞争砝码,也可能成为严重的竞争隐患。例如,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经济全球化新的制度和新的秩序环境下,日本的制度在各国制度的竞争和博弈的过程中暴露了长期以来的、自身的缺陷,经过长时期的积累,这些缺陷造成了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

一个制度能够相对长期地稳定而存在,是因为某种社会方式普遍地被接受,从而作为一种能够达到自我约束而稳定下来的效果。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体制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多样化的体制内部是多种制度成份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是相互依赖的,也就是说,当多种制度同时运作时,对体制会起到巩固的作用,会协调体制内部的显现或隐性的矛盾。因此,当体制出现变化时,其内部的各项制度之间会自动地发挥互补作用。

约瑟夫·熊彼特曾经提出,“制度变革和技术变革始终都是推动经济进步最重要的动力,两者的结合往往导致经济史上的重要变革。”可以看出,经济制度正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时规模性的、彻底性的。从理论上来讲,体制与国内外环境呈函数关系,体制为因变量,国内外环境为自变量,体制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中国的现实状况也是这样的。无论政治体制还是经济体制,都受到了国内外持续变化着的环境影响,这些环境包括价值观念、文化观念、人口结构、生产与消费状况、市场供需关系等因素。因此,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应当时时关注哪些政策出现了全球范围性的变化,哪些制度创新、高新技术的发展是给经济体制带来根本性变化的,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哪些产业结构、金融改革是伴随着体制更新的。

五、体制创新的路径依赖和路径选择

1.体制变迁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和现实的影响,,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体制的路径选择和路径依赖。经济体制的存在具有惯性,不同制度的社会经济所一寸的经济体制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环境都是不同的,而经济体制因为国际这个外部环境和国内这个内部环境一起演变并进化。

2.全球化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全世界各国经济体制建设的经验,还提供了社会体制改革的经验。经济的全球化成为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体制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面对体制创新这一攻坚任务时,必须充分考虑体制内部各项制度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积极地、主动地寻求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合作。在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转型时期,应当采取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导,以政府宏观调控为辅,以多元化创新主体结构为特点的体制创新模式。

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充分考虑到了先前发展所面对的困境和后遗症,即全球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这些变化制约了中国经济持续的、和谐的、健康的发展。因此,在深化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应把重点放在制度的多样化和互补性问题上。通过体制对政府自身的组织架构和行为方式上作出限制、规定和强化,保证政府机构在体制运行过程中能够以实现社会化福利优化为共同奋斗目标,为今后中国经济转型提供国内的环境保障。

3.加快经济转型因素的质变

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要以消费为主导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重视刺激居民消费的经济政策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量向质增长的转变。经济增长指标的考核不再以数字化的GDP为主,这将有利于提高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实力,是其在注重经济硬实力,兼顾社会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要加快经济转型因素的质变,就是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此,就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组织政策的调整。

4.充分发挥体制内部各新制度的功能。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发展,全球经济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内部性的制度体制并没有及时、完全地跟上全球化的步伐,全球化的新制度是国际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新体系,而长期以来以生产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制约着中国现有体系的快速转变。因此,制定新的体制和机制,并充分发挥想要的功能来及时调整并适应全球化、科技进步的需要,弥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消费为经济转变增长点的体制变迁中的不足,才能更为积极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2]聂高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刘树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4]彭华民.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5]汪玉凯.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部. 行政体制改革新探索.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本文编号:164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64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5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