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型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军芳 北京市延庆县商贸总公司
关键词:国有企业 资产 保值 增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国企改革必将继续承担更重要的历史责任。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变得更加重要。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是指对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各类资产的经营和使
用,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进行管理。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中小型国有企业经济规模虽然不大,分布范围狭窄,数量不多,但在县域市场建设、服务、公用事业等领域一时还很难被替代,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必要的补充。作为这些中小型国有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就要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效用,不再是将国有资产只从静态的角度去看、管、用。而是要从动态的角度让资产发挥其最大价值。包括在用的、闲置、有形的、无形的资产都应纳入企业管理的项目中来,优化资源、合理配置,给企业带来最大效益。
一、中小型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中小型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
国有资产按照表现形态分类: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中小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是以保值为基础、以增值为目的,直接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是资产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部分,也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点对象。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现状普遍为:
1.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一部分企业采取了制度管理方式,制度清晰明确,但缺少实物操作的规范和落实。如缺失定期与不定期的盘查、合理与必要的检修和维护,发现缺失和闲置的资产未及时上报处理。这些都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了隐患,企业不能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状况,也不能达到固定资产的优化配置。
2.流动资产管理管理现状
中小企业流动资产管理是企业经营的重中之重。既然是流动资产,企业就应该从流动的角度来衡量资产的有效性。比如对流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缺乏完善的制度和科学的决策机制,常常用短期资金投向长期项目,使资金回笼缓慢,造成资金链断裂;存货没有合理的定额储备,往往造成积压或短缺;对应收帐款方面缺乏对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造成坏帐和呆帐,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
3.无形资产管理现状
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只有专利、商标、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才是无形资产。前几项企业没有,不必管理,而后者土地使用权就是在用的,更没必要管理,所以到现在中小企业中对无形资产管理皆是空白。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在企业中的无形资产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有了变化,而包括经济、技术、法律、人力资源诸多方面,涉及到企业内外综合的全面管理。因而企业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也是企业生存之本,竞争之源。
(二)中小型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认识,放松管理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部分企业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领导的工作重心侧重于经营上,放松了国有资产的管理,对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认识不够,片面理解为仅仅是要看住资产、堵住漏洞、管住人事、不让流失就是最大的目标,而对于国有资本如何增值却很少问及,更谈不上发展战略、资源配置。
2.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
3.内审制度缺失,监督力度不够
内审制度在中小企业中还未建立健全,使资产管理监督缺失,企业对所有资产也未能做到清楚明白。外部监督力度也有待于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往往依据企业报告的财务报表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这虽能反映资产的价值状况,但不能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无法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各项资产管理,实现最大效能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的定义明确了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那对于资产管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看住资产,防止其丢失、损坏、流失的工作上。而是要根据生产经营的需用,加强对各项资产的管理,实现其保值增值。国有企业要严格规范资产管理的购买审批、日常维修、出租抵押、报废处置等相关制度。包括:
首先,对流动资产的管理主要是盘活流动资产存量,合理增强其流动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既要保证企业经营的需要,又不能因安排过量而浪费。企业应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盘点、抽样等方法检查账、账相符,账物相符并严格控制流动资产的领用及消耗。
其次,固定资产管理要做好在用、闲置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做到帐实相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方式,对其进行核实,摸清家底。对在用固定资产应制定资产保养维修计划,不断提高在用资产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对闲置、积压的资产应采取合理的调剂制度,或出租出售,使这些资产变现或增值,充分发挥其效用。
再次,国有企业应加强对品牌、商标、专利、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不断打造和培育主业品牌建设,维护和提升企业品牌的认可度。
(二)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并落实
中小型企业应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制订适合本单位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并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1.资产管理制度应贯穿于资产的各个阶段
(1)建立健全资产采购阶段的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资产采购审批制度,合理安排采购计划。现阶段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日新月异,企业资产无论是长期资产还是流动资产,在选用与采购要综合考虑企业长远的发展,能够跟上技术的进步,以免造成存货积压,机器设备落后,严重影响企业经营运转。
(2)建立健全资产使用阶段的管理制度。企业购入的资产投入使用后,往往是“三天新鲜”,在以后的使用中没有严格的检查、维护、修理等相关制度,只要能用就不停止,致使资产使用寿命缩短,提前报废,或是能用就用,造成安全隐患。企业应建立健全资产的检查、维护制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法对资产进行盘点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隐患,发挥资产使用的最大效能。
(3)建立健全资产处置阶段的管理制度。对于闲置和报废的资产处置,企业应建立资产处置的审批制度,制订资产处置的操作细则以及财务审核制度。严把资产“出口”关,最大限度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强化和完善资产管理中的财务制度
(1)强化资产管理中的财务制度,使之对资产管理更加有效,现代的财务不单单只是对资产量化的记录,而是对资产经营运转及产生的收益的管理。流动资产的周转率、固定资产的收益性、无形资产的价值,这些指标准确及时的来源都离不开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2)完善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对资产进行时时跟踪管理,对经营中出现资产盈余与损失及时处理,保证帐、卡、物一致,及时发现资产运营中的问题,提高资产利用效果,合理调配,发挥效用。
(3)严格按照财务制度正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合理有计划的计提折旧是更新固定资产,保障企业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应制订合理规范的资产折旧制度,避免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将其作为调整各期费用的杠杆,从而来调节利润,影响企业长期发展。
(三)资产管理应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四)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加大外部审计的力度
中小型国有企业应根据单位经营和发展情况,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审计人员,对国有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全面审计,及时掌握国有资产变动情况,发现企业闲置资产,不良资产,消除国有资产在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积极开展外部审计,增强社会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加强国有资产的核算和监督管理工作,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管制度,堵住国有资产流失漏洞,真正达到资产保值与增值,,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何美丽.刍议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与优化建议 中国外资,2012(12)
[2]卜昭量.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若干建议 )
[3]马国忠.关于国有企业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思考 环渤海经济瞭望,2012(8)
[4]尹文军.浅析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1)
[5]郑友红,吴苏琴.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财务与管理2012(7)
[6]张庆龙《资产管理与控制》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7]张庆龙《国有资产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8]王开良《资本运营技巧与风险管理》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9]魏杰《中国经济改革若干问题动摇不得》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本文编号:165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6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