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租赁业的发展现状及改进措施
段宏竹 魏巍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关键词:租赁业 发展现状 改进措施
租赁,是指在约定的期间内出租人将资产使用权让与承租人,以获取租金的协议。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是现代租赁业最常见的两种业务方式。在发达国家,租赁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融资工具。采用租赁方式进行投资的比例接近1/3,发达国家租赁渗透率(租赁业务规模/全年设备总投资额)约为15%到30%。
一、发展现状
中国租赁业自2006年开始复苏,在2006-2010年期间,,中国融资租赁业总业量由约80亿元增加至约7000亿元,增长了86倍,每年都是呈几何级数式增长。2011年,国内外经济形式的变化以及国家对金融租赁企业的业务发展采取规模控制的政策,增长幅度降为32.9%,中国融资租赁业进入“盘整期”。目前业务总量已突破2万亿元。2013年具体发展情况如表-1:
表-1 2013年全国租赁业务发展概况
注册公司数
注册资金(亿元人民币)
注册资金增长率(%)
业务总量(亿元人民币)
业务总量增长(%)
业务总量所占比重(%)
金融租赁
23
769
23.6
8600
30.3
40.9
内资租赁
123
551
51.4
6900
27.8
32.9
外资租赁
880
1740
92.4
5500
57.1
26.2
总计
1026
3060
61.9
21000
35.5
100.0
注:外资租赁企业注册资金美元按1:6.3折人民币
资料来源:中国租赁联盟
全国在册运营的除单一项目融资租赁公司之外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近年来增速迅猛,2012年和2013年增速分别为89.2%和83.2%。行业实力也迅速发展,2012年和2013年注册资金增速分别为61.9%和39.8%.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21000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为35.5%,而2012年增幅为66.7%。
虽然租赁业在今年来迅猛发展,但是其发展潜力有待挖掘。在发达国家,采用租赁方式进行投资的比例已近1/3,发达国家租赁渗透率约为15%到30%, 但中国租赁的行业渗透率不到5%。2012 年我国直接融资占比仅为 16%,而美国等成熟市场直接融资占比长期维持在 40%-50%。租赁业应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后续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租赁行业应抓紧机会和其它非银金融子行业“瓜分”原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领域的市场份额。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行业发展不平衡。由上述行业数据可以看出金融租赁公司数目以及注册资金增长最慢,但其业务量增长最快,而外资租赁在数目和注册资金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业务量仅有小幅增加。在外资租赁公司数占80%左右以及注册资本占50%以上的情况下,其业务量仅仅只占不到30%的水平。
中国目前仍然没有全国性的金融租赁管理部门和统一的行业法规。审批权分散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等部门,多头管理容易引起争功诿过的现象,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个别地区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是这些规章制度以促进发展为主,规范行业为辅,远构不成法规体系。而租赁业作为一个金融与实业投资的桥梁,其机制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只有具有了合理规范的法律体系,才能更好地鼓励促进行业的发展,发挥其防火墙的作用。
自中国租赁业再度复兴这8年来,一直发展迅速。但是随着金融体系的改革、行业和国内外利率的波动违约概率增加。但是许多租赁企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有的企业资本充足率不足。有的综合性租赁企业业务中,金额大、租期长从而承担风险较大的售后回租业务所占比重过大。
租赁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租赁公司的资金需求量大、占用时间长。但是我国租赁业80%以上的资金来源都是银行借款,期限又多在1年内,这与租赁业需要长期资金的要求相悖。而通过其他方式融资的企业寥寥无几。
三、改进措施
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条改进措施:
尽快建立全国性的租赁管理部门并出台统一的行业法规。加大国家对租赁业的扶持力度,平衡各种企业的发展。同时要引导企业通过租赁方式进行筹资,改变“租不如买”的观念,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注重个人信誉减少违约风险。
同时,必须按照各监管部门的要求,符合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率,不良资产比率的各项条件。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在宏观方面建立综合信息框架,风险评估,制定风险战略,构造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控改进风险管理的过程,进行有效信息沟通;在微观方面,合理控制各项业务的风险。
各类租赁企业应加强探索融资的各种渠道,低成本的获取稳定的长期资金。并充分利用现有渠道,直接筹资如增加股东投入,上市筹资,发行债券筹资、信托计划,间接筹资计划有通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筹资,通过委托或信托的形式,是信托资金进入租赁业。
参考文献
[1]中国租赁联盟;2013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2014-01-26/2014-02-17
[2]仲勤. 融资租赁在中国问题与解答[M].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8.
本文编号:16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6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