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有效性的评价
发布时间:2017-08-30 10:21
本文关键词: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有效性的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管理类课程 信息技术有效性 任务-技术匹配模型 学习理论
【摘要】: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各高校不断增加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但是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巨额投资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经常出现与实际脱节、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以及信息孤岛等种种弊端。由此,人们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在学校和课程中应用的有效性,即如何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因此,如何合理、科学地对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评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许多学者分析了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使用的有效性,但大多研究仅停留于概念理论介绍和现状调查。本文借鉴信息系统有效性评价理论、结合学习心理学与教学理论,构建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有效性评价模型,首先扩展现有信息系统有效性评价模型的研究成果;此外,为诊断及改善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使用有效性提供合适的工具。 本文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采用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TF)和技术接受模型(TAM)的整合模型,从“任务-技术匹配”的角度研究了学习者特征、任务特征和技术特征对学习者对任务-技术匹配评价的影响,以及任务-技术匹配度对信息技术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和使用意愿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10个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面对面访谈的形式了解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和效果,在访谈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问卷,获取有效问卷293份,对模型进行实证,得出了以下结论: 1)本研究任务-技术匹配度量表基于课程教学的场景,借鉴了学习与教学理论中的“九个教学事件”以及学习过程的关系,采用因子分析提取出学习准备、学习实施、学习迁移三个维度,对任务-技术匹配分量表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分析得出此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分析了任务特征、技术特征和学习者特征对任务-技术匹配学习者评价的影响,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任务特征、技术特征、学习者特征对任务-技术都有影响,并且自我效能感能够调节任务特征对任务-技术匹配的影响。 3)采用了TAM与TTF整合模型,将任务-技术匹配度作为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外部变量,采用回归分析证实了课程教学中使用的信息技术和学习任务的匹配程度正向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从而建立了任务-技术匹配与学习者的信念、态度之间的联系,进而与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行为进行连接。 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策略,为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管理类课程 信息技术有效性 任务-技术匹配模型 学习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34;C93-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目录9-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5
- 1.1.1 研究背景11-13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3-15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15-16
- 1.3 研究方法16-17
- 1.4 论文结构安排与流程17-19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19-45
- 2.1 概念界定20-24
- 2.1.1 课程20
- 2.1.2 信息技术20-22
- 2.1.3 信息技术有效性22-23
- 2.1.4 管理类课程特点23-24
- 2.3 理论基础24-32
- 2.3.1 学习理论24-28
- 2.3.2 教学理论28-32
- 2.4 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32-37
- 2.4.1 信息化教学的发展阶段32-34
- 2.4.2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课程教学模式34-37
- 2.5 信息技术评价模型37-43
- 2.5.1 TAM模型37-39
- 2.5.2 用户满意模型39-40
- 2.5.3 TTF模型40-43
- 2.6 本章小结43-45
- 第3章 模型构建及假设45-63
- 3.1 研究模型的提出45-51
- 3.1.1 学习任务-学习者-学习环境之间的关系45-49
- 3.1.2 信息技术对学习环境的构建49-51
- 3.2 任务-技术匹配的测量51-52
- 3.3 研究模型及假设52-61
- 3.3.1 研究模型52-54
- 3.3.2 变量定义54-59
- 3.3.3 研究假设59-61
- 3.4 本章小结61-63
- 第4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63-75
- 4.1 访谈方案设计63-67
- 4.1.1 访谈准备63
- 4.1.2 制定访谈计划63-65
- 4.1.3 访谈覆盖的范围65-67
- 4.2 问卷设计67-72
- 4.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72-73
- 4.4 本章小结73-75
- 第5章 数据分析75-101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75-77
- 5.2 量表的信度分析与效度检验77-85
- 5.2.1 任务-技术匹配度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78-85
- 5.2.2 技术接受模型各变量的信度分析85
- 5.3 研究模型及假设检验85-99
- 5.3.1 任务-技术匹配的二阶因子测量模型检验86-91
- 5.3.2 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的影响因素91-96
- 5.3.3 任务-技术匹配对使用的影响96-99
- 5.4 本章小结99-101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101-105
- 6.1 假设检验结果101
- 6.2 研究结论分析101-103
- 6.3 教学建议103-105
- 第7章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105-107
- 7.1 研究创新点105
- 7.2 研究局限105-107
- 参考文献107-113
- 附录113-12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21-123
- 致谢12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3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中)[J];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4 李文,王红毅,余振华;大学管理类课程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经济师;2005年10期
5 李云鹏;;使用者满意研究:从US到IUS[J];技术经济;2006年01期
6 廖振鹏;叶许红;张彩江;;ERP系统的使用者满意研究[J];技术经济;2006年07期
7 汪应宏,连达军;“土地经济学”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煤炭高等教育;2002年03期
8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9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02期
10 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05期
,本文编号:758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758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