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舆情管理中的政府形象建设研究
本文关键词:突发事件舆情管理中的政府形象建设研究
【摘要】:政府形象是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与活动在公众心目中建立起来的对于政府的综合印象。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它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公信力,有助于改善政府与群众间的关系,对政府在经济社会管理各个领域都有着强大的保障和助推作用。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因经济和政治体制变革而带来的社会利益在调整正逐渐深化,社会总体处于不平静的浮躁情绪之中,急需通过适当的渠道加以发泄,网络就成为了理想平台;随着民众参政维权意识逐步增强,并倾向于以更加自由的态度来评价政府的行为,当体制内的政民信息沟通渠道低效时,矛盾随之产生;在网络这一去个性化的情景里,网民得以摆脱现实社会法律和道德的种种限制,毫无顾忌地发表刻意偏激或缺乏责任意识的言论。平台、矛盾和滥用的自由激发了舆论危机的产生。实践证明,每一次舆情危机一旦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必然会降低政府信用,影响政府管理效果,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大众与各级政府在认识和情感上的对立,从而形成对政府形象的破坏。尽管如此,突发事件舆情为政府带来的后果并不全部呈现为负面的,它为政府公共管理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政府展示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能力、展示自身良好的政府形象创造了良好舞台。研究如何在突发事件舆情背景下塑造一个诚信、高效、责任、以人为本的政府形象,提高公共管理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当前,我国政府在应对网络舆论危机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但是危机意识建立、处理能力培养、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应对突发事件舆情这种要求快速、科学处理的舆情危机时显得力不从心,何谈兼顾政府形象塑造。针对问题与不足,本文深入研究国内外学术成果,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典型事故舆情案例深入剖析,得出政府必须从思想、行动、保障三方面入手,优化危机意识和“人本”为出发点的治理理念,优化政府形象的传播途径,建立完善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以及做好舆情应对配套建设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突发事件 政府形象 舆情危机 危机公关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0;G206
【目录】:
- 中文摘要10-11
- Abstract11-12
- 第1章 绪论12-19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2-14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文献综述14-17
- 1.2.1 国外文献综述15
- 1.2.2 国内文献综述15-17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7-19
- 1.3.1 研究内容17
- 1.3.2 研究方法17-19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19-28
- 2.1 突发事件舆情的有关概念19-23
- 2.1.1 突发事件舆情的概念19-20
- 2.1.2 突发事件舆情的特点20-21
- 2.1.3 突发事件舆情的成因分析21-23
- 2.1.4 突发事件舆情的管理23
- 2.2 政府形象的概念与作用23-25
- 2.2.1 政府形象的含义23-24
- 2.2.2 政府形象的特点24-25
- 2.2.3 政府形象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5
- 2.3 相关理论25-28
- 2.3.1 “沉默的螺旋”理论25-26
- 2.3.2 “议程设置”理论26
- 2.3.3 善治理论26-28
- 第3章 突发事件舆情管理与政府形象塑造的相关性28-36
- 3.1 突发舆情背景下,政府塑造形象的机遇与挑战并存28-29
- 3.2 突发事件舆情对政府形象塑造的负面作用29-32
- 3.2.1 降低政府信用29-30
- 3.2.2 影响政府管理效果30-31
- 3.2.3 制造公众与政府的情感对立31-32
- 3.3 突发事件有效的舆情管理有利于塑造政府形象32-33
- 3.3.1 提升公众对政府行政效果的认同32
- 3.3.2 提升公众对政府思想观念的认同32-33
- 3.4 突发事件舆情管理中政府形象的定位33-36
- 3.4.1 摒除官本位,以民为本33-34
- 3.4.2 诚信意识,高度行政透明34
- 3.4.3 果断决策力和高效执行力34-35
- 3.4.4 勇于肩负责任35-36
- 第4章 突发事件危机舆情管理中政府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36-41
- 4.1 我国突发事件危机舆情管理中政府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36-38
- 4.1.1 政府形象维系与塑造意识的缺乏36
- 4.1.2 政府对突发事件危机应对能力还存在欠缺36-37
- 4.1.3 政府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还不充分37
- 4.1.4 政府的公信力还有待加强37-38
- 4.2 我国政府在应对危机舆情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38-41
- 4.2.1 政府的危机公关意识和能力还存在严重欠缺38-39
- 4.2.2 危机舆情管理调节手段单一39
- 4.2.3 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39-41
- 第5章 危机舆情管理中加强政府形象塑造的对策建议41-48
- 5.1 优化政府危机意识和治理理念41-42
- 5.1.1 培养舆情危机公关意识41-42
- 5.1.2 培育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42
- 5.2 优化政府形象的传播途径42-45
- 5.2.1 建立完备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42-43
- 5.2.2 完善实施严格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43-44
- 5.2.3 善于运用主流媒体进行政府公关44-45
- 5.3 优化舆情应对配套建设45-48
- 5.3.1 加强政府网络信息化建设45
- 5.3.2 建立舆情预警预判和评估机制45-46
- 5.3.3 建立协同治理机制46
- 5.3.4 建立舆情管理财力保障机制46-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彦东;从“南门立木”看政府诚信[J];前线;2004年07期
2 郑文科;政府诚信、价值及保障[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年08期
3 吕青云;刍议政府诚信对政治稳定的影响[J];兰州学刊;2004年04期
4 陆震;政府诚信三题[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5 鄂振辉;我国政府诚信问题初探[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6 田秀云,陶艳华;政府诚信从世俗实然到道德应然的适然之策[J];道德与文明;2005年02期
7 黄敬林;;政府诚信与诚信政府[J];经纪人学报;2006年03期
8 马国清;彭爱群;;政府诚信缺失的危害与治理[J];理论界;2006年09期
9 林宏丹;;政府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J];理论导报;2006年06期
10 谭万霞;;论政府诚信的建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晓光;宋慧宇;;政府诚信若干基本问题研究[A];服务型、责任型、法制型政府建设论文集(《吉林政报》2006·理论专刊)[C];2006年
2 陆武师;张光成;;政府诚信的法理基础和制度研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王亚东;;当代中国政府诚信与公信力问题的研究[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4 薛梦霞;;解读政府依法行政的目标模式[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5 张海夫;;政府诚信刍议[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薛建平;马亚学;许晓华;;政府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A];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能力研讨会暨2006年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爱玲;;政府诚信: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诉求[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8 樊泳湄;;论政府诚信[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万小艳;;政府信誉危机的化解与和谐社会建设[A];“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万小艳;;政府信誉危机的化解与和谐社会建设[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郭艳;政府诚信如何越做越好[N];山西日报;2012年
2 杨畅;政府诚信的构建路径[N];光明日报;2013年
3 江亚平;政府诚信的“误差率”[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4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教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蒋硕亮;无政府诚信即无社会诚信[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5 张洪波(云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严格执法是政府诚信的具体表现[N];法制日报;2005年
6 徐立青(本文作者为中央赴青博士团成员);政府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N];青海日报;2005年
7 崔运武 王亚南 庄晓东 熊思远 何树红 段万春 蔡正非 李耀平 欧黎明;科学理解政府诚信 努力建设信用政府[N];云南政协报;2005年
8 杨海坤;法治政府必定是诚信政府[N];法制日报;2007年
9 陈汉;问责干部“光说不干”体现政府诚信[N];贵阳日报;2007年
10 毛翠香;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就加快推进政府诚信体系建设进行调研[N];青海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秋菊;诚信建设中的政府[D];苏州大学;2006年
2 张顺;论新世纪中国政府创新的管理文明取向[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杜晓溪;城乡协调发展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辉;论协同型政府[D];吉林大学;2010年
5 彭忠益;公共组织视角下政府领导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唐雪漫;政府信用理论与我国信用政府的建设[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7 杨兴凯;政府组织间信息共享信任机制与测度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薇;论转型时期政府诚信的缺失与重建[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2 李刚;论政府诚信与制度约束[D];重庆大学;2004年
3 王开莉;论政府诚信[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存如;政府诚信及评价指标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李慧青;政府诚信的伦理审视[D];郑州大学;2011年
6 程艳冉;论地方政府诚信效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绍海;我国基层政府诚信问题的制度分析[D];南昌大学;2012年
8 陈星林;地方政府诚信问题与责任规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9 魏前广;哲学视野中的政府诚信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魏志军;乌兰察布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对塑造当地政府形象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535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1053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