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参与意愿的社会心理因素
本文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参与意愿的社会心理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群体性事件参与意愿 个体公平感 主观满意度 现状改善度 集体效能感 愤怒情绪
【摘要】:群体性事件是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社会心理学视角的研究逐渐回归,国内外学者在这个视角下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多注重宏观角度的描述总结和理论探讨,尚缺乏微观角度的实证分析。鉴于此,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定位于微观考察,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探讨群体性事件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参考已被验证的理论模型,筛选出微观层面可能发挥作用的个体社会心理因素,提出相关假设,构建了群体性事件参与意愿影响因素模型;然后在成都市金牛区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收集,并通过数据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检验,得到结论:个体公平感和主观满意度负向显著影响个体的群体性事件参与意愿,集体效能感和愤怒情绪正向显著影响个体的群体性事件参与意愿,同时,个体公平感还正向显著影响主观满意度和现状改善度,负向显著影响集体效能感;该组结论基本验证了群体性事件参与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模型证明个体公平感是个体的群体性事件参与意愿的根本性影响因素,主观满意度、集体效能感直接影响个体的群体性事件参与意愿,愤怒情绪贯穿于个体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始终,并受个体愤怒特质的影响。这些结论从微观角度指出了什么样的个体更容易参与到群体性事件中。在公共管理实践方面,研究结论有助于群体性事件管理部门和管理者更加深刻了解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和潜在参与者,有助于其在预警、防范以及应对群体性事件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率。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参与意愿 个体公平感 主观满意度 现状改善度 集体效能感 愤怒情绪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1.4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25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4
- 1.1.1 选题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4
- 1.2 研究现状14-21
- 1.2.1 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历程14-17
- 1.2.2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17-19
- 1.2.3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19-20
- 1.2.4 文献综述小结20-21
- 1.3 研究设计21-24
- 1.3.1 研究目的21-22
- 1.3.2 研究思路和内容22-23
- 1.3.3 研究方法23-24
- 1.4 论文创新点24-25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25-33
- 2.1 理论基础25-29
- 2.1.1 相对剥夺理论25-26
- 2.1.2 资源动员理论26-27
- 2.1.3 集体效能感27-28
- 2.1.4 群体认同理论28-29
- 2.1.5 社会抗争模型29
- 2.2 核心概念29-33
- 2.2.1 群体性事件29
- 2.2.2 群体性事件参与意愿29
- 2.2.3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因素29-33
- 第3章 研究模型与问卷设计33-44
- 3.1 变量设计33-35
- 3.2.1 因变量33
- 3.2.2 自变量33-35
- 3.2 模型设计35-39
- 3.2.1 模型基础35-37
- 3.2.2 研究模型37-39
- 3.3 调查问卷设计39-41
- 3.4 研究假设41-44
- 第4章 实证分析44-59
- 4.1 问卷发放及数据收集44
- 4.1.1 调查对象44
- 4.1.2 问卷的发放与收回44
- 4.2 基础统计分析44-48
- 4.2.1 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分析45-46
- 4.2.2 调研样本代表性考察46-47
- 4.2.3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47-48
- 4.3 相关性分析48-49
- 4.4 群体间差异比较49-52
- 4.4.1 不同性别间差异比较49-50
- 4.4.2 不同年龄段群体间差异比较50
- 4.4.3 不同教育程度群体间差异比较50-51
- 4.4.4 不同收入群体间差异比较51-52
- 4.5 效度和信度检验52-54
- 4.6 模型检验54-56
- 4.6.1 模型适配度检验54-55
- 4.6.2 模型研究假设检验55-56
- 4.7 模型验证小结56-59
- 4.7.1 潜变量之间的关系56-57
- 4.7.2 影响群体性事件参与意愿的因素验证57-59
- 第5章 管理启示与建议59-65
- 5.1 转变视角,从群众的角度看问题59-60
- 5.2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民众公平感60-61
- 5.3 政府要作为,提高民众主观满意度61-62
- 5.4 完善有效诉求渠道,提倡合理问题解决方式62-63
- 5.5 转变观念,直面民众愤怒情绪63-64
- 5.6 建立社会心态调查机制,关注民众社会心理动态64-65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65-67
- 6.1 研究结论65
- 6.2 研究局限65-66
- 6.3 研究展望66-67
- 致谢67-68
- 参考文献68-73
- 附录 居民群体性事件态度调查问卷73-7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民安;慎用警力处置群体性事件[J];领导科学;2000年04期
2 刘忠良;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J];领导科学;2000年09期
3 王昭耀;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 维护社会政治稳定[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年09期
4 齐岩兴,方芳;浙江省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及对策[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5期
5 戴纲;“新化西河群体性事件”个案分析及反思[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6 周忠伟,叶松;群体性事件及其评判[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7 龙庆相;论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8 宋昭君,曹扎根,李颖忠;强化信息收集 切实把握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主动权[J];公安研究;2000年05期
9 周忠伟;群体性事件及其评判[J];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10 王大明;正确处理和预防群体性事件[J];求是;200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乃龙;;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陈海泉;;浅谈海警部队如何正确处置海上群体性事件[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港区、渡口船舶航行安全与管理论文集[C];2009年
3 毕雁英;;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及其根源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董v,
本文编号:1121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1121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