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网络舆情有效疏导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8 07:24

  本文关键词:群体性事件中政府网络舆情有效疏导问题研究 出处:《吉林财经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群体性事件 网络舆情 危机管理


【摘要】:当前,网络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网络舆情所反映出的问题日益得到政府的重视,并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群体性事件中公众越来越善于运用网络作为表达诉求、诉诸正义的工具和手段,并在实际中发挥了显著的效果。网络舆情不仅具有一般舆情的特点,还具有网络的种种特征,这就使得政府在进行常规性、例行性管理工作之外,还需掌握在网上与公众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方法,进而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疏导。在群体性事件中,政府疏导网络舆情的态度、措施及效果不仅关系到公众的诉求是否得到满足,还体现了政府能否切实履行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责任问题。因此,在群体性事件中进行网络舆情疏导工作是政府无法回避的任务和要求。本文主要由以下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在介绍本文研究的相关背景及理论和现实意义基础上,归纳了国内外在“群体性事件”和“网络舆情”两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简要评述,然后概括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阐述。首先界定了“群体性事件”和“网络舆情”的定义,并分别分析了两者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其次,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学说基本观点的同时,阐述了社会转型理论、危机传播理论与合作治理理论的观点和主张,并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论证了群体性事件中政府网络舆情疏导的必要性。首先分析了当前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提出政府进行网络舆情疏导的重要意义;其次阐述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的辩证关系,提出四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结构;最后分析了群体性事件中政府网络舆情疏导的作用。第四部分归纳了群体性事件中政府网络舆情疏导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指出在技术手段使用、应急反应、管理体制和法律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第五部分提出了群体性事件中政府网络舆情疏导的对策建议。一是完善政府网络舆情疏导的机制,如风险管控机制、安全阀机制、意见领袖培养机制和议程设置机制;二是提升政府网络舆情疏导的能力,在具备强大的网络信息收集和预警能力的同时,紧紧把握网络舆情发展脉络,引导其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
[Abstract]:At present, the network has deeply affected the various aspects of social lif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reflected by the problem has been increasingly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government.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In mass incidents, the public is more and more good at using the network as a tool and means to express their demands and appeal to justic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not onl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 public opinion, but also has a variety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which makes the government in the routine, routine management work. We also need to master the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ublic on the Internet, and then conduct effective guidance to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the mass incidents, the government dredges the attitude of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easures and effects not only affect whether the public demands are satisfied, but also reflect whether the government can fulfill its responsibility as the main bo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t is an unavoidable task and requirement for the government to conduct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in mass incidents. This paper mainly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relevant background an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of "group events" an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paper. And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is paper. The second part is the definition of related concepts and basic theory. Firstly, the definition of "group events" an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defined. And analyz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wo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Secondly, while adhering to the basic point of view of Marxism, elaborated the theory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crisi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cooperative governance theory views and ideas. And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study. The third part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the governm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the mass incidents. Firstly, it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the group events. Put forwar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government conducting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econdly, it expound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p events an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puts forward four kinds of relationship structures that affect each other.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group events. Part 4th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auses of governm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group incidents, and points out the use of technical means, emergency response. Many problems in management system and law. Part 5th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governm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group incidents. One is to perfect the mechanism of governm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such as risk control mechanism. Safety valve mechanism, opinion leader training mechanism and agenda setting mechanism; The second i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while having strong network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early warning ability, tightly grasp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guide it to a positive and positive direction.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63;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如俊,王天琪;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11期

2 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2007年01期

3 胡圣方;杨文德;;网络舆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胡江春;;网络舆情(2007年11月16日—12月15日)[J];中国改革;2008年01期

5 刘军;;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J];理论学习;2009年01期

6 周志强;;网络舆情与“口香糖思想”[J];人民论坛;2009年04期

7 陈婴虹;;论网络舆情对司法的影响[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8 李俊逢;;网络舆情的临战引导——基于哈尔滨警察与大学生互殴事件的分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顾翔;;从网络舆情看网络对政治和文化影响的差异[J];才智;2009年16期

10 李静;;论政府善治视阈下网络舆情研究[J];理论界;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铭;陈俊鑫;;我国网络舆情及管理策略研究[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潘崇霞;;网络舆情演化的阶段分析[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潘庆芳;周萍;;涉路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建议[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大鹏;;加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网络舆情体系建设[A];第27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曹俊喜;刘云;徐希源;;电力行业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技术研究与系统设计[A];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冉治平;;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几点思考[A];浙江烟草(2012年第3期总第122期)[C];2012年

7 疏学明;郑魁;张辉;袁宏永;;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式探讨[A];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优秀成果选编[C];2009年

8 耿骞;刘颖;;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及监测方法[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韩伟;张洪涛;;网络舆情与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10 曾华艺;;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指标体系探讨[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自贤 通讯员 吴涛;网络舆情助推汉江中院司法为民[N];湖北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王宏杰;注重网络舆情监督 网上网下良性互动[N];检察日报;2010年

3 四川省地税局直属分局 韦一新 胡晓驰;正确应对征纳纠纷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N];中国税务报;2010年

4 唐莉 记者 郭树仁;梅河口检察院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工作[N];北方法制报;2010年

5 记者 卢志坚 通讯员 胡连芳;江苏大丰:征聘百名“网络舆情监督员”[N];检察日报;2009年

6 见习记者 施燕燕;应对网络舆情与三项重点工作息息相关[N];检察日报;2010年

7 记者 吴汉松;提升引导网络舆情能力[N];石狮日报;2010年

8 四川省内江市工商局 吴明显 杨晓彬;建议加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及引导工作(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9 吴明显;内江积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白真智;探秘网络舆情市场[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石新宇;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曹学艳;突发事件动态网络舆情挖掘与应对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刘泉;基于个体社会属性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6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伟;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8 陈t熀,

本文编号:1396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1396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8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