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老工业搬迁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以沈阳市铁西老工业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15 09:14

  本文选题:老工业搬迁区 + 遥感 ; 参考:《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7期


【摘要】:基于QuickBird遥感影像数据,在GIS支持下,分析2000—2010年沈阳市铁西老工业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铁西老工业区工矿仓储用地格局变化最大,由"南宅北厂"历史格局逐渐演变为以居住用地为主的土地利用格局.其中,居住用地面积增加9%,主要来自于建设大路以北地区工矿仓储用地的搬迁转化;工矿仓储用地面积减少20%;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分别增加1.3%和3.1%;建设用地是变化幅度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总体变化率达76.9%.研究区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率高于2005—2010年.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区域发展规划、行政体制改革、产业升级等是铁西老工业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Abstract]:Based on QuickBird remote sensing image data and supported by G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orce of land use change in Tiexi Old Industrial Zone, Shenyang from 2000 to 2010.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pattern of industrial and mining storage land in Tiexi Old Industrial Zone changed the most, from the historical pattern of "South Hsubei Factory" to the land use pattern dominated by residential land. Among them, the residential land area increased by 9 percent, mainly from the reloc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ial and mining storage land in the area north of the construction road; the reduction of the industrial and mining storage land area by 20; and the commercial service industry facility land. The land area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 increased by 1.3% and 3.1%, respectively, and the land use for construction was the type of land use with a large range of changes, the overall change rate was 76.9%. The land use change rate in the study area from 2000 to 2005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2005-2010.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olicy,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are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in Tiexi old industrial zon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31100346,41101126,7103300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J06B01)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2011DFA91810) 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项目(20111077)资助
【分类号】:F30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树霞;;空间信息技术在当今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8期

2 郑春燕;胡华科;;基于RS与GIS的韩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3 张小虎;雷国平;张惠;袁磊;李刚;;基于GIS/RS的县级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4期

4 刘锎;冉瑞平;胡玉福;;基于RS与GIS的攀枝花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5 杨国清;李月臣;李鹏鲁;;基于RS和GIS的小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以甘肃省天水市罗峪沟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6期

6 彦立利;马金辉;刘俊艳;;基于GIS和RS的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2011年04期

7 刘鲁军;黄道伟;任启萍;;“3S”技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8 龚文峰;孔达;范文义;王笑峰;;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9年08期

9 李琳;袁春;周伟;白中科;;平朔露天矿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J];资源与产业;2007年03期

10 王金辉;刘丽;祝培刚;;基于“3S”技术的阳谷县土地更新调查[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盛乐山;薛长生;;浙江省土地开发整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构思[A];“土地整理与城市化”研究文集[C];2003年

2 毛叶嵘;王珂;;遥感信息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A];“土地整理与城市化”研究文集[C];2003年

3 林娜;李永实;伍世代;;GIS支持下的小城镇土地定级——以福建省天宝镇区为例[A];2005年滇黔桂三省区五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新长;潘琼;赵元;;土地利用的时空结构分异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胡世欣;;盘锦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心系统建设的回顾[A];吉林省测绘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8年

6 沙庆益;;地理信息系统在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7 叶万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获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所需数据方法探讨[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集(下册)[C];2004年

8 陈新军;许柳雄;;发展我国“数字海洋渔业”的有关设想[A];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桂德竹;张成成;李钢;;关于实施国土电子政务的思考[A];2006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一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邢世和;罗文光;韦红;谢钊;马丹;;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耕地价值评价及其空间分异[A];“科学合理用地,,推进海西建设”——福建省土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先春;长久驱动力是如何保持的[N];农民日报;2010年

2 记者 王健生;今年土地遥感执法检查监测范围将覆盖全国[N];中国改革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朱广菁;遥感巡察“千里眼” 坚守18亿亩耕地[N];大众科技报;2007年

4 省植物学会理事长 刘孟军;让科技成为建设沿海强省的钢筋铁骨[N];河北科技报;2006年

5 山东省农机管理办公室主任 林建华;政策扶持是农机化发展的驱动力[N];农民日报;2004年

6 主持人 李响 嘉宾 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博士后 姚敏 北京中天土地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余斌;为监管插上翅膀[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7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 唐守正;中国林科院森林经理学发展50年回顾[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刘洪宇;精准农业向我们走来[N];辽宁日报;2006年

9 张晏;天上看 地上查 网上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10 济南市农业信息中心主任 万学道;迎接农村信息化新浪潮[N];计算机世界;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长秀;基于RS和GIS的北京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2 夏敏;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麻清源;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数字农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曹敏;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动态演化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5 刘德林;黄土高原上黄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与生态功能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6 方炫;黄土高原乡级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与生态功能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7 丁丽霞;浙江省海涂土壤资源利用动态监测及其系统的设计与建立[D];浙江大学;2005年

8 聂艳;耕地质量评价的模型方法与信息系统集成及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9 邹亚荣;中国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10 宋彩平;基于GIS的森林生态效益空间分析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轩宇;基于RS与GIS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2 张玲;基于RS和GIS的雅安市雨城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3 钱建平;基于RS和GIS的城乡结合部土地价格评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4 李伟;红水河流域土地利用信息处理系统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5 何建龙;呼和浩特市地质环境与土地利用格局关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6 曲福玲;基于遥感和GIS的库尔勒市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4年

7 齐建伟;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数据库系统研建[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刘金花;基于“生态足迹”的山东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占龙;基于工作流的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10 金涛;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215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0215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1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