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中国首都圈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基于分行业就业人口分布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6 08:33

  本文选题:首都圈 + 就业分布 ; 参考:《地理研究》2012年05期


【摘要】:一般认为中国首都圈的空间结构是京、津双核心。本文基于首都圈地区第二次经济普查中分县市区18个行业就业人口数据,运用区域密度函数,对首都圈地区分行业就业人口分布与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行业的区域空间结构。研究发现:首都圈并不是单纯的京、津双核结构,而是在不同行业上存在不同的结构特征。总体上,首都圈的确呈现京、津双核结构,就业人口集中在京、津、唐三地,尤以京、津为主。而分行业来看,大部分服务业,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则呈现以北京为中心的单中心结构特征;而消费者服务业则大多呈现京、津双核结构;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呈现出京、津、唐三中心结构;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显示出以京、津、唐、保为中心的多中心结构。进而得出中国首都圈呈现以北京为中心,京、津双核明显,京津唐三足鼎立,京津唐保功能分异,秦皇岛、承德、张家口、沧州、廊坊共同发展的多中心空间格局。
[Abstract]: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capital circle is the dual core of Beijing and Tianjin. Based on the employment population data of 18 industries in the second economic census of the capital circ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employment population in the capital circle by using the regional density fun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Capital Circle is not a pure Beijing and Tianjin binuclear structure, but has different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On the whole, the capital circle does present a dual-core structure of Beijing and Tianjin. The employed population is concentrated in Beijing, Tianjin and Tang, especially in Beijing and Tianjin. By industry, most of the service industries, especially producer service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single-center structure centered in Beijing; while the consumer service industry mostly presents a dual-core structure of Beijing and Tianjin; and manufacturing.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other secondary industries show three central structures of Beijing, Tianjin and Tang, while the industries of health social security and social welfare,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show a multi-center structure centered on Beijing, Tianjin, Tang and Bao. Furthermor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apital circle of China presents a multi-center spatial pattern with Beijing as its center, Beijing and Tianjin as its core, Beijing and Tianjin as its core, Beijing-Tianjin-Tang Dynasty as its three-way stand, and its functions as differentiated, Qinhuangdao, Chengde, Zhangjiakou, Cangzhou and Langfang developing together.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zd&02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CJY036)
【分类号】:F249.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谭成文,杨开忠,谭遂;中国首都圈的概念与划分[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4期

2 王法辉,金凤君,曾光;区域人口密度函数与增长模式:兼论城市吸引范围划分的GIS方法[J];地理研究;2004年01期

3 于涛方;吴志强;;京津冀地区区域结构与重构[J];城市规划;2006年09期

4 陆玉麒;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式的应用前景[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年03期

5 陆玉麒;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02年01期

6 袁家冬;周筠;黄伟;;我国都市圈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中的若干误区[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世瑜;京畿文化:“大北京”建设的历史文化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谷冠鹏;王玉成;邢慧斌;孔旭红;;河北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战略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20期

3 杜娟;戴宾;;双核结构模式与成渝双核城市[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6年02期

4 吴良镛,毛其智;关于我国中等城市发展问题的探讨——兼论京津冀地区中等城市的成长[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6期

5 杨保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困境及出路[J];城市规划;2004年10期

6 李兵弟,徐会夫;中国城乡空间规划的新发展——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4年12期

7 王凯;新一轮北京总规修编的背景、内容与技术特点[J];城市规划;2005年04期

8 唐路;薛德升;许学强;;1990年代以来国内大都市区研究回顾与展望[J];城市规划;2006年01期

9 于涛方;吴志强;;京津冀地区区域结构与重构[J];城市规划;2006年09期

10 李平华;于波;;城市区位研究的回顾与评述[J];城市问题;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春洋;;区域空间增长结构:从双核主导到双圈联动——论双改革试验区背景下的大武汉经济区战略[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陆玉麒;;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于涛方;秦新光;;巨型城市区多中心结构:国外案例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分析[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阎魁;马元;;“和谐共荣”环京津贫困地区的产业选择与空间发展——以张家口市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德;郭玖玖;;北京市一日交流圈的特征及动态变化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许长新;周密;;基于都市圈空间成长的金融地理圈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年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2 曹传新;大都市区形成演化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俞勇军;赣江流域空间结构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吴瑞君;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发展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樊新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6 夏显力;陕西关中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 陈楠;基于GIS的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8 赵炜;乌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9 吴超;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05年

10 丁正山;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与集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梁中;基于可达性的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章锦河;旅游区域空间竞争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4 胡茂;成都都市圈的战略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5 王颖;淮安市的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丰志勇;兰州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颖;西安都市区界定及其发展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8 夏涛;论生态化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D];清华大学;2003年

9 徐建委;两汉教化故事的流通和《五经》理念的伦理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桑义明;汕头经济区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宾;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财经科学;2004年06期

2 储金龙;王志强;;合肥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4期

3 张京祥,邹军,吴启焰,陈小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年05期

4 冯健,周一星;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01期

5 吴良镛;城市地区理论与中国沿海城市密集地区发展[J];城市规划;2003年02期

6 张伟;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其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2003年06期

7 冯健,周一星,王晓光,陈扬;1990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城市规划;2004年03期

8 于涛方;;从功能溢出到制度平衡:长三角区域整合辨析[J];城市规划;2006年01期

9 顾朝林;;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J];城市规划;2006年03期

10 于涛方;吴志强;;京津冀地区区域结构与重构[J];城市规划;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于涛方;;环渤海湾地区“世界500强”投资研究[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凯;;创新思路 创新举措 创新模式——阆中市就业服务管理的积极探索[J];四川劳动保障;2008年08期

2 田霄燕;;我国房地产业就业的区域不均衡现象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03年07期

3 于玲;;老钢铁基地的“一号工程”——鞍山市破解就业再就业难题纪实[J];中国就业;2008年06期

4 肖亦卓;;1996年以来北京就业空间结构与变动[J];城市观察;2011年02期

5 王大鹏;;我国劳动力市场行业分割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11期

6 蔡f ;;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J];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02期

7 谢宝华;刘平;;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现状对我国房地产业就业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10期

8 乔雪;陈济冬;;失业保险政策对隐性就业规模和社会产出的影响[J];世界经济;2011年02期

9 张退之;闽台人力资源开发比较及合作研究[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魏水英;;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基于衢州、丽水两市的实证调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平湖市委报道组 莫云 通讯员 戴琰;平湖着力解决留守新居民年后就业难[N];嘉兴日报;2009年

2 叶蔚;农民工的贡献应得到相应回报[N];上海证券报;2007年

3 王在标;近5万农民工在文山县创业[N];云南经济日报;2006年

4 中国工运研究所、全总研究室、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联合课题组;关于当前企业用工问题的研究[N];工人日报;2010年

5 吴胜松;长石镇外出务工人员有了自己的家[N];毕节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玮;基于GIS支持的北京市就业空间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本文编号:2026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026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b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