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产业集群自律机制分析——基于品牌关联的视角
本文选题:地理标志产品 + 品牌延伸 ; 参考:《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02期
【摘要】:地理标志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由于共享地理标志品牌,形成紧密的品牌关联,其他企业的品牌信用状况会直接影响本企业的利润,对其他企业的监督能够带来监督收益,这就构成了集群自律的动力机制,通过行业协会等公共管理部门弥补监督的不足,通过类似"熟人社会"的商业惯例等非正式制度来实施奖励和惩罚,能够增大违规违法成本,以维持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在集群内企业充分认识到品牌联结机制并有效运用行业协会等制度的情况下,能够实现集群内部自律,通过内部自律制度能够限制和杜绝群内的"造假"等败德行为。本研究对所有品牌型产业集群的内部管理和对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具有借鉴意义。
[Abstract]:Due to the sharing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brands among the enterprises in th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industry cluster, the brand credit status of other enterprises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profits of the enterprises, and the supervision of other enterprises can bring about the supervision income. This constitutes a dynamic mechanism for cluster self-discipline. It can increase the cost of violating the law by making up for the deficiencies of supervision through public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such as trade associations, and by imposing rewards and penalties through informal systems such as "acquaintance society" business practices. To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luster.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enterprises in the cluster fully realize the mechanism of brand association and make effective use of the system such as the trade association, they can realize the self-discipline within the cluster, and through the internal self-discipline system, they can limit and eliminate the "fraud" and other bad moral behaviors in the group. This study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to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of all brand-based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to the explor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s.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文法学院;
【基金】:2011年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山东省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化机制与对策研究”(2011RKGA7028)
【分类号】:F273.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官庆;工程设计保险的逆向选择问题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2期
2 项勇,陶学明;基于寻租理论的工程监理博弈行为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3 万可,汤卫君;头垄断厂家产品定价中的博弈论问题———兼评我国彩电行业价格大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廖楚晖,薛刚;关于税收腐败有关问题的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杨卫军,韦苇;化解村级债务的对策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王峥;银行惜贷的根源:激励与约束的不对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陈晓昱,周敬华,朱道才;会计信息披露政策选择的博弈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李传军;;企业间产品创新多维博弈模型及其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姚佐文;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曹丽;关于我国企业家声誉机制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建;;委托代理模型下国有煤矿经理激励机制设计[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三(女牙);刘震宇;苏钟人;王红卫;;基于Agent一对一协商的稳定性研究[A];2005年信息与通信领域博士后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邹璇;;不确定条件下区域间合作研发与独立研发的策略选择[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惠峗;刘阳;;高校科研团队激励模型及策略分析[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蕙馨;冯文娜;;中间性组织的运行机制、组织结构及有效规模研究[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茂松;曹虹剑;;论产业组织模块化[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高瑞霞;白凤领;白江征;;博弈论在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工作中的应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7年
8 谭绍鹏;隆重;;关于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选聘中的委托-代理分析[A];贵州工程项目管理论文集[C];2006年
9 尹秋菊;;基于信号博弈GA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A];全国第九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吴浩然;张强;;VMI方式下供应链利润分配的博弈分析[A];全国第九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开位;企业经营者知识资本价值研究[D];中南大学;2000年
2 朱庆华;面向区域农副产品资源配置的博弈论及相关理论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3 王来生;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4 侯云先;幼稚产业保护关税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5 郑四渭;森林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理论与实践[D];浙江大学;2001年
6 李义超;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7 赵旭;中国银行业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8 李洪江;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制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9 李慕春;股指期货市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10 杨仲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燕;我国上市公司国家股流通问题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2 郭蓓;我国外贸代理制推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3 杨敏利;我国电力电子技术产业化模式选择与战略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4 唐和平;职业经理道德风险控制——业绩评价与报酬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5 陈瑶;股票期权与上市公司激励机制[D];暨南大学;2000年
6 阮建中;澳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7 傅晓初;关于企业形象的企业行为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8 方颖;风险投资退出问题探讨[D];暨南大学;2000年
9 刘涛;我国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10 陈秋伟;试论加入WTO对中国证券市场的风险及对策[D];暨南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小蒂;李晓钟;;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分析[J];管理世界;2005年11期
2 冼国明;文东伟;;FDI、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J];管理世界;2006年12期
3 唐立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09期
4 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季刊);2003年03期
5 黄玖立;李坤望;;对外贸易、地方保护和中国的产业布局[J];经济学(季刊);2006年02期
6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7 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9期
8 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裘晓东,赵平;如何实施成功的品牌延伸战略[J];商业研究;2003年03期
2 杨旭;;品牌延伸的“四利四弊”[J];饲料博览;2009年04期
3 韩光军;论品牌延伸[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4 ;产品应注意品牌延伸的“陷阱”[J];政策与管理;1998年11期
5 段艳红;浅议品牌延伸与市场定位[J];理论探索;1999年01期
6 陈鹏勇;;关于品牌延伸的研究[J];经济论坛;2006年24期
7 杨旭;;品牌延伸的“四利四弊”[J];中国中小企业;2009年02期
8 翁向东;;理性品牌延伸,该出手时就出手[J];中国广告;1999年05期
9 邵建生;企业品牌延伸策略应用分析品牌管理[J];管理评论;2002年10期
10 余慧君;品牌延伸到哪里?[J];出版参考;2003年2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嘉佳;品牌延伸:陷阱还是馅饼?[N];中国包装报;2000年
2 安晓云;品牌延伸市场拓宽[N];河北经济日报;2000年
3 卞文志;品牌延伸,切莫透支无形资产[N];经理日报;2003年
4 高剑锋;站在品牌延伸的十字路口,,你会怎么走?[N];中国包装报;2004年
5 IMSC工业品营销研究中心首席咨询师 丁兴良;如何使品牌延伸走向成功[N];机电商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刘仁慧;欧莱雅宝洁收购碰撞 品牌延伸争夺中低端市场[N];财经时报;2004年
7 肖怡;品牌延伸 该出手时就出手[N];大众科技报;2000年
8 郭洁丹;品牌延伸是把双刃剑[N];中国文化报;2006年
9 范松璐;品牌延伸应该契合原品牌精神[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10 赖硕;民族品牌延伸须坚持核心特性[N];中国信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原永丹;品牌延伸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颢;基于顾客价值及社会情境视角的品牌延伸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3 叶秀荣;品牌延伸对品牌信任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王小毅;基于脑电信号分析的消费者品牌延伸评估决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郑佳;国际化背景下我国企业品牌发展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瞿艳平;基于品牌管理的企业竞争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7 刘华军;品牌的经济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8 高松;品牌资产动态模型及增长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9 郭Y蹙
本文编号:21000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100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