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及管理转型响应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8-10-10 11:08
【摘要】: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的演变,为新型城市人口管理与公共服务提出新的挑战。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上海多中心城市结构显露出来,各类属性人口的空间分布也呈现较为清晰的城郊差异特征。城市空间规划失灵背景下城市管理服务转型问题突出,城市新二元社会背景下空间无差别化政策设计存在缺陷,管理服务存在空间错位以及供需不匹配。新型的人口管理不仅需要考虑人口的总量特征和结构特征,人口空间分布的"演变态势"与"空间差异"也应成为城市人口科学管理必须加以考虑的基本要素。应构建集中管理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的公共管理新框架,建立城郊一体化公共管理与服务体系,建立人口空间响应性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Abstract]:The evolu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spatial structure poses a new challenge to the new urban population management and public servi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multi-center urban structure of Shanghai is revealed,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attribute population also presents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suburban differe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spatial planning failure, the problem of urban management service transformation is promin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new dualistic society, there are defects in the design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olicy, spatial dislocation of management services and mismatch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The new type of population management not only needs to consi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and the structure, but also the "evolution situation" and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urban population. A new framework of public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centralized management and decentralized governance should be constructed, an integrated public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ystem of suburb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a basic public service supply mechanism with spatial response of popul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作者单位】: 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华东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都市区人口空间演变模式、机制及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1CRK0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1YJA63017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郑德高;孙娟;;新时期上海新城发展与市域空间结构体系研究[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02期

2 易承志;;国外大都市区治理研究的演进[J];城市问题;2010年01期

3 王振亮;论上海市松江新城突进式发展模式的典型意义[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6期

4 李志刚,吴缚龙,刘玉亭;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倡导还是控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6期

5 刘立伟;;美国大都市区治理模式、理论演进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6 王桂新;人口与发展:上海、东京的比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陶希东,黄(王丽);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8 郭秀云;;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探析——以上海为例[J];人口学刊;2009年05期

9 陈建华;;我国国际化城市产业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后凯;;论中国城市转型战略[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01期

2 苏振民;林炳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控制:居住模式与公共政策[J];城市规划;2007年02期

3 邢海峰;新城用地有机生长的规划设想[J];城市问题;2003年02期

4 杨上广;吴柏均;;城市空间郊区化演变趋势及问题——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9年01期

5 王春兰;杨上广;;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研究述评[J];城市问题;2009年07期

6 易承志;;美国的大都市区政府治理实践[J];城市问题;2011年06期

7 龙一平;邹丽阳;;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创新——以江苏为例[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8 王莹;冯宗宪;;基于住宅消费偏好的西安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3期

9 李健;宁越敏;;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对中国研究的意义[J];地理科学;2008年01期

10 陆亚琴;;昆明市建设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国际化中心城市的优势与机遇[J];东南亚纵横;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渺希;;城市工业用地自发性功能转型的外部性检验——以上海市虹口北部地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昕;;城市增长需求下的新城规划——以昆明市呈贡新城为例[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婷;中法移民聚居区更新政策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武文霞;英美城市变迁与政党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晓军;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上广;大城市社会极化的空间响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芳;市场力和行政力驱动的城市住区空间区位演化[D];同济大学;2006年

6 卢波;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7 王玲慧;论上海边缘社区的和合发展[D];同济大学;2006年

8 王保森;社会空间视角下的广州大学城和谐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王春兰;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徐建;社会排斥视角的城市更新与弱势群体[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松涛;试论基层政府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和服务[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吕雪梦;基于住宅选择视角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邵一乙;临港新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温富荣;昆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郭研苓;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郁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周艺;基于混合居住模式的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建设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朱轶波;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吕扬;大城市空间扩展中的产业新城规划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王颖;重庆万州双松移民住区混合居住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骏;关于上海流动人口管理的深层次思考[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虞蔚;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与规划[J];城市规划;1986年06期

3 迈克尔·布鲁顿,希拉·布鲁顿,于立,胡伶倩;英国新城发展与建设[J];城市规划;2003年12期

4 郑德高;蔡震;;区域网络中的关键性节点研究——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研究为例[J];城市规划;2008年05期

5 刘映芳,刘光卫;参照香港:上海郊区新城建设的目标与对策[J];城市开发;2000年10期

6 陶希东,刘君德;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问题;2003年04期

7 王玲慧,万勇;国际大都市新城发展特点比较[J];城市问题;2004年02期

8 谢菲;;美国大都市区的治理模式[J];城市问题;2008年06期

9 洪世键;张京祥;;新区域主义视野下的大都市区管治[J];城市问题;2009年09期

10 孙施文,邓永成;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规划——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理;上海人口迁移新态势[J];社会科学;1991年09期

2 谢守红;;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兼与北京、上海的比较[J];人口与经济;2007年01期

3 秦振霞;李含琳;苏朝阳;;河南省1987-2006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及对比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年01期

4 李粉玲,颉耀文;甘肃省民勤县人口空间分布初步研究[J];西北人口;2005年03期

5 陈前虎;汤婧婕;;长三角城镇密集地区人口变迁的时空特征及其动力机制探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宗跃光;天津市区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动态特征[J];人口研究;1991年01期

7 熊月之;上海人一百年[J];档案与史学;2000年02期

8 唐伟;钟祥浩;周伟;;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人口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3期

9 彭希哲,郭秀云;区域人口承载能力的多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J];南方人口;2005年03期

10 尚宇晨;;上海与纽约移民的来源与动力[J];文教资料;2006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邦固;徐建刚;韩雪培;祁毅;梅安新;;基于人口数据空间化的上海人口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990-2000)[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张锦荣;;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空间特征解析[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秦俊法;;上海人口预期寿命和百岁老人发展趋势[A];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耿慧志;王岱霞;;上海市人户分离的空间特征解析及其思考[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5 刘正广;牛叔文;;人口空间分布的三维表现方法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张红;杨小唤;王新生;余瑞林;;荆江分洪区人口分布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冰寄海;程英男;王海涛;;基于GIS的长春市中心城区人口空间分布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峰;马金辉;许兆霞;;基于ESDA与GIS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研究——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徐丹;;大连市人口时空变动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裴洪淑;;延边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扬帆;控制人口总量优化空间分布促进均衡增长[N];无锡日报;2005年

2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美国康州三一学院经济系教授 文贯中;地震、人口分布与土地制度[N];经济观察报;2008年

3 记者 程歆 通讯员 黄壮志;我市总人口数达666万居全省第二[N];福州日报;2006年

4 高勇;GIS与人口普查[N];光明日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俞莹;治理性别比 需跨三道坎[N];贵阳日报;2006年

6 记者 谢靓;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建议优化流动人口分布[N];人民政协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李晓宏;“世界70亿人口日”迟来五年[N];人民日报;2011年

8 姜云飞;我市平均期望寿命接近77岁[N];大连日报;2005年

9 记者  彭德倩;上海人家越来越小[N];解放日报;2006年

10 通讯员 周凌;一季度计生工作开局良好[N];柳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孟庆洁;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楠;基于GIS的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3 郭秀云;区域人口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杨振;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李旭东;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春兰;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俞莲实;民国时期城市生育节制运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逄锦波;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兆敏;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贾宁;基于分形的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振宇;上海人口郊区化的时空节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吴文钰;1990年代上海人口分布与郊区化兼与北京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孟庆艳;大城市人口分布与公交网点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邓德芳;新疆北疆城镇区域人口城市化过程、机制及发展趋势[D];西北大学;2009年

7 刘楝子;重庆市“一圈两翼”战略中人口空间分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露;高时间分辨率的城市人口动态分布模拟[D];西南大学;2012年

9 刘芬;黄河流域人口空间分异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10 卢成芳;基于GIS的鄱阳湖区人口数据空间化[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61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261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3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