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上海市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7 20:04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号召,而社区体育作为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关键作用。上海是全国社区体育先进单位,在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创新方面有许多好的经验。以上海社区体育治理体系建设为研究对象,可以为我国社区体育治理创新提供示范和参考。本论文在学习有关社会治理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上海社区体育治理体系建设进行了目标模式构建和现状调研以及发展模式研究。论文通过形成社区体育治理体系评价指标内容,明确了社区体育治理的结构,分析了上海社区体育治理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如住宅区体育治理创新模式及社区体育公共管理和服务治理发展模式等改革设计。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理论层面和上海市社区体育发展实际,上海市社区体育治理体系一个由社区行政组织——居民体育自治组织(居民)——社区体育服务组织三元主体组成的多元主体参与的,上下循环、横向互动的多向度运行的网络型治理体系。也即是一个从体现民主的治理理念出发,形成以社区居民需求为起点,社区行政主体和社区体育服务主体为中介组织,多元主体互动协商,进行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以及社区体育公共管理规划与决策,又以居民评价为终点,根据居民满意度进行绩效评价的社区体育治理体系。(2)在社区体育治理中,首先,居民参与度普遍不高,居民主体性尚未得到体现。其次,遇到问题时,居民则更倾向于找社区行政组织来解决,而社区体育组织在问题协商中的作用则没有发挥出来。再者,社区行政主体的职责履行得最好,而其他治理主体的职责履行得相对欠缺。社区体育组织自治情况好于住宅区体育自治,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情况好于社区体育公共管理。(3)基于上海市社区建设的特殊性,以及上海市社区体育组织尤其是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情况,上海市社区体育管理方式主要分类两类,即街道单一行政主体的管理方式和街道主导的多元主体管理方式。但是街道的主导作用有强有弱,从而使得街道主导的多元主体管理方式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情形。(4)上海市社区体育共治的发展模式包括社区体育过程治理模式和社区体育问题治理模式。社区体育过程治理的模式,是社区体育治理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体育公共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一种治理手段。它注重社区体育治理主体是否参与到社区体育治理之中,如何参与到社区体育治理之中。社区体育问题治理的模式,是针对社区体育公共管理和服务中遇到的问题,采取协商手段解决的一种治理手段。它注重问题的解决方式,需要问题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即利益相关者各方通过对话、讨论、沟通、协商等方式来处理问题。(5)上海市社区体育自治的发展模式,重点落在了住宅区体育自治发展模式上。住宅区体育自治是一种单元规模更小、需求垂直分化程度更低、居民共同利益联结更紧的社区体育治理方式。它是基于“微治理”视角,以及当前上海市的社区体育基本都在街道层面和居委会层面两个层面展开的现实状况提出的一种创新社区体育治理模式,它是社区体育治理下沉的一种体现,它有效弥合了社区体育基层行政他治的治理盲点和社区体育自治的不足。(6)上海市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目标的实现,需要从法治层面明确治理主体的职能分工,保障治理主体的权利行使,规范治理主体的责任控制。人才上,在设置体育社会工作者专职岗位,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体系,发挥社区体育志愿者角色优势三个方面进行保障。经费上,把购买体育公共服务作为兜底保障,把设立发展专项基金作为发展保障,把政府奖励性补贴作为创新保障。软硬兼施,多管齐下,共同推进。
【图文】:

逻辑图,社区体育,逻辑图,社会治理


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上海市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研究1.1.4.3 社区体育治理与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与创新体制机制是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是要创造有利于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新的体制机制1。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是实现社会善治的过程,政府和社会要各归其位、各担其责2。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一要拓展社会治理主体结构,二要深化社会治理运行机制内涵,即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鉴于社区体育治理既是社区治理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体育治理的一部分,而社区治理和社会体育治理又同是社会治理的构成成分,因此在创新社会治理之际有必要创新社区体育治理(如图 1-1)。基于创新社会治理的推进路径,创新社区体育治理的思路即是推进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建设。

趋势图,文献数量,趋势图


图 2-1 创新社会治理文献数量趋势图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出的,它强调的是创新和与时俱进,是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又一个新飞跃。创新社会治理的研究要晚,,且成果也较少,直到2013 年才有所突破(如图 2-1),且在 2014 年出现数量的陡增,这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创新社会治理”提出来有直接关系,表明创新社会治理已经成为国家的政策方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会引起广泛的关注,掀起研究的热潮,2015 年虽然有所下降,但只是热潮在退去,将迎来较为平稳的发展期,就 2016 年前 8 个月的文献数量来看,其研究趋势也依然在保持着,并没有急速地褪去。因此“创新社会治理”是我国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所要面临的社会背景,这一现实状况是毋庸置疑的。2.1.2 质的分析2.1.2.1 创新社会治理理论研究(1)创新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李立国(2013)认为要把党的主张贯彻落实到社会治理中,就必须坚持党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协作、互动互补、相辅相成作用,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12.4


本文编号:26033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6033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4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