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可持续政治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0 09:05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不仅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本文遵循这个指导思想,并按照这种战略思想的具体要求考察县级政治发展,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基础上,探讨新形势下的县级政治发展,如何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扩大人民民主。这就是本文研究县级政治发展的由来和出发点。 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发展的思想为基础,参考并借鉴国内外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概括性地提出了“可持续政治发展”的概念。这一概念有助于改变政治发展理论的传统——现代二分的研究传统,扩大了政治发展的概念范畴,丰富了政治发展的内涵,.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转型的要求,结合农村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农村调控模式的变化,深入剖析了县级政治发展中的三种主体因素,即个体主体(县域公民)、权力主体(县级人大)、行政主体(县级政府) ,指出它们在县级政治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决定着县级可持续政治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反映着可持续政治发展的本质和主流。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建立了关于县级可持续政治发展的分析框架。这种分析框架把公民纳入了政治发展进程中,揭示了政治发展的国家政权机关——公民互为控制、共同持续发展的实质,从而历史地、科学地解释了县级政治发展问题。根据这个分析理论,本文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组织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县级可持续政治发展的分析结构,其基本构成是:①以自主精神和参与能力为中心的县域公民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实现让公众表达的制度价值观;解决发展是依靠人民的问题。②以地方民主和监督能力为中心的县级人大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保障人民各项权利,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受公众监督的制度价值观;解决发展为了人民的问题。③以公共精神和服务能力为中心的县级政府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为公众服务的制度价值观;解决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县级可持续政治发展的目标模式,即“一个中心三个基面”:“一个中心”指县域政治的民主化发展,“三个基面”则是指公民政治参与、人大权力监督、政府服务功能三个基本方面同时推进与协调发展。这种分析理路既有理论意义,更有实践意义,因此是本文的价值所在。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D67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结构安排、创新点和主要结论
第一章 政治发展理论与可持续性理论
一、政治发展与可持续性
二、可持续政治发展的含义、特征及其分析框架
(一) 可持续政治发展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二) 县级可持续政治发展分析框架
(三) 县级可持续政治发展理论的基本评价
三、可持续政治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源
(一) 可持续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基本特征
(二) 可持续政治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和基本内容
(三) 可持续政治发展的逻辑理路和分析方法
第二章 县域个体主体可持续发展:自主精神和参与能力——以国家权力视角对公民进行的研究
一、县域公民政治参与的质的规定性及其特征
(一) 国内外学者关于公民政治参与的认识
(二) 国内外学者关于政治参与概念的理解
(三) 县域公民政治参与的质的规定性及特征
二、当代民主政治下公民参与的理论及评价
(一) 当代民主理论:民主政治是政治精英的统治
(二) 参与民主理论:公民扩大对自己生活的控制
(三) 关于参与民主理论的基本评价及其借鉴
三、转型时期县域公民政治参与的演进和发展
(一) 县域公民参与的宪法依据及其新解释
(二) 关于县域公民直接参与的方式和途径
(三) 县域公民参与选举等实践活动及其发展
(四) 县级人大代表的实践活动及其发展
(五) 县域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实践活动及其发展
(六) 参与能力可持续发展:县域公民参与理论新分析
第三章 县级权力主体可持续发展:地方民主和监督能力——以国家权力视角对县级人大进行的研究
一、县级人大监督职权的质的规定性及其特征
(一) 关于县域地方民主的理解和认识
(二) 关于县级人大制度的理解和认识
(三) 县级人大监督权力的内涵及其特征
二、县级人大权力监督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推进
(一) 县级人大权力监督的理解与认识
(二) 县级人大权力监督的实践与进展
(三) 县级人大权力监督还存在的问题
三、监督能力可持续发展:县级人大监督理论新分析
第四章 县级行政主体可持续发展:公共精神和服务能力——以国家权力视角对县级政府进行的研究
一、县级政府服务能力的质的规定性及其特征
(一) 地方政府服务职能的理解和认识
(二) 国外地方政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三) 县级政府服务能力的内涵及其特征
二、县级政府服务理论和实践进程
(一) 地方政府发展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进程
(二) 县级政府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进程
(三) 县级政府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成效和影响
三、转型时期县级政府服务能力的理论分析
第五章 推进县级可持续政治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县级可持续政治发展的目标模式
二、县级可持续政治发展的基本条件
三、县级可持续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
四、新世纪县域公民参与能力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 县域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可持续发展思路
(二) 县域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 县域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可持续发展对策
五、新世纪县级人大监督能力可持续发展思路和对策
(一) 县级人大制度基本特征及可持续发展变量因素
(二) 县级人大监督能力可持续发展思路
(三) 县级人大监督能力可持续发展对策
六、新世纪县级政府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 地方政府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背景和趋势
(二) 县级政府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思路
(三) 县级政府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研究成果
论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77754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D67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结构安排、创新点和主要结论
第一章 政治发展理论与可持续性理论
一、政治发展与可持续性
二、可持续政治发展的含义、特征及其分析框架
(一) 可持续政治发展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二) 县级可持续政治发展分析框架
(三) 县级可持续政治发展理论的基本评价
三、可持续政治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源
(一) 可持续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基本特征
(二) 可持续政治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和基本内容
(三) 可持续政治发展的逻辑理路和分析方法
第二章 县域个体主体可持续发展:自主精神和参与能力——以国家权力视角对公民进行的研究
一、县域公民政治参与的质的规定性及其特征
(一) 国内外学者关于公民政治参与的认识
(二) 国内外学者关于政治参与概念的理解
(三) 县域公民政治参与的质的规定性及特征
二、当代民主政治下公民参与的理论及评价
(一) 当代民主理论:民主政治是政治精英的统治
(二) 参与民主理论:公民扩大对自己生活的控制
(三) 关于参与民主理论的基本评价及其借鉴
三、转型时期县域公民政治参与的演进和发展
(一) 县域公民参与的宪法依据及其新解释
(二) 关于县域公民直接参与的方式和途径
(三) 县域公民参与选举等实践活动及其发展
(四) 县级人大代表的实践活动及其发展
(五) 县域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实践活动及其发展
(六) 参与能力可持续发展:县域公民参与理论新分析
第三章 县级权力主体可持续发展:地方民主和监督能力——以国家权力视角对县级人大进行的研究
一、县级人大监督职权的质的规定性及其特征
(一) 关于县域地方民主的理解和认识
(二) 关于县级人大制度的理解和认识
(三) 县级人大监督权力的内涵及其特征
二、县级人大权力监督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推进
(一) 县级人大权力监督的理解与认识
(二) 县级人大权力监督的实践与进展
(三) 县级人大权力监督还存在的问题
三、监督能力可持续发展:县级人大监督理论新分析
第四章 县级行政主体可持续发展:公共精神和服务能力——以国家权力视角对县级政府进行的研究
一、县级政府服务能力的质的规定性及其特征
(一) 地方政府服务职能的理解和认识
(二) 国外地方政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三) 县级政府服务能力的内涵及其特征
二、县级政府服务理论和实践进程
(一) 地方政府发展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进程
(二) 县级政府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进程
(三) 县级政府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成效和影响
三、转型时期县级政府服务能力的理论分析
第五章 推进县级可持续政治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县级可持续政治发展的目标模式
二、县级可持续政治发展的基本条件
三、县级可持续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
四、新世纪县域公民参与能力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 县域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可持续发展思路
(二) 县域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 县域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可持续发展对策
五、新世纪县级人大监督能力可持续发展思路和对策
(一) 县级人大制度基本特征及可持续发展变量因素
(二) 县级人大监督能力可持续发展思路
(三) 县级人大监督能力可持续发展对策
六、新世纪县级政府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 地方政府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背景和趋势
(二) 县级政府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思路
(三) 县级政府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研究成果
论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华;;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6期
2 伍贤锋;;转型期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10期
3 傅晓华,钟荣丙;地方人大监督职能与监督机制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周小亮;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七点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11期
5 宋海春;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政治参与问题及对策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洪威雷,黄华;服务行政——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申巧红,张孝文;论中国的梯度政治[J];甘肃理论学刊;2003年04期
8 叶长茂;市民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9 孟鸿志,孙长国;当代中国参政议政制度的发展现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陈国权;西方政治监督理论的发展逻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本文编号:2877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877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