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视角下的网络公众参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8 19:55
“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平等对话一直是民主理想的核心。”而在当今社会,能够有效回应文化间对话的某些核心问题、理解多元文化社会的民主治理形式具有着巨大的潜能。在对公民参与有效途径的探索中,公共协商在某些方面就能够建设性地促进民主法制政策及其实施的合理性。民主协商意味着更多对话平台的构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的确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使公众的话语权得到了很大提升。在公共管理问题上,无论民主政治采取何种形式,其关键都是公众的参与。而公众的参与又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不仅仅指民主的制度,还指相应的技术手段,同时新技术又意味着新问题的出现和新的挑战。如今,我国在网络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从网络话语权的表达,从协商民主理论的视角对网络公众参与及其对政府公共治理的影响的研究,国内进行地较晚,现在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相信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提高,对于政府治理中网络公众参与的理论分析研究会更具有现实性。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协商民主理论的视角来探讨政府公共管理中网络公众参与的机理。本研究的突出部分是从协商民主的视角入手,通过一...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网民年龄结构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2007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对互联网持信任态度的网民要远多于对互联网持不信任态度的网民。如下图4。不太信任很不信任非常信任比较信任32.3%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0俐IC)图4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看来加强公众对互联网的信任度是网络公众参与良吐运作的指标之一。2、互动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网络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和政府治理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传播的不发达,往往使公众参与的成本加大,效率降低。只有使公众的话语权充分发挥,提高公众网络参与管理的效度,才能使网络公众参与良性运作。哈贝马斯认为,衡量人类沟通有效性的要求有四个,即符合文法上的可理解性、命题内容上的真理、人际关系上的正确性、说者意向的真诚性。如果将之细化形成构建网络公众参与的运作要求,包括以下标准:(l)普遍的平等观念;(2)广泛的自主意识;(3)强烈的责任感;(4)法制原则。这些是发挥有效性的准则。虽然,公众受组织化参政能力、代表性、时间精力投入、政治策略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参与能力和效果是受影响的。但公众参与并非是盲动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政治:虚拟空间里的绝对民主——从“网络愤青”现象看网络舆论对政治的影响[J]. 顾宁. 理论界. 2006(03)
[2]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J]. 何祖洪.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05)
[3]公共新闻:角色定位与话语权[J]. 张姗. 青年记者. 2006(04)
[4]网络民主中的政府治理及其法律调控[J]. 刘小冰,邱萍. 南京社会科学. 2006(01)
[5]公民参与:公共利益表达的有效途径[J]. 李春香.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6]电子政务:培养公众参与文明[J]. 阳艳,李克. 中国报道. 2006(01)
[7]网络环境中的言论自由及其规制[J]. 陈桃生.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8]商议性民主决策的运行与中国实践个案[J]. 季元杰. 理论探讨. 2006(01)
[9]扩大公民参与 构建和谐社会[J]. 张艺,廖晓明.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01)
[10]协商民主: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J]. 郭淑清.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01)
本文编号:2905598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网民年龄结构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2007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对互联网持信任态度的网民要远多于对互联网持不信任态度的网民。如下图4。不太信任很不信任非常信任比较信任32.3%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0俐IC)图4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看来加强公众对互联网的信任度是网络公众参与良吐运作的指标之一。2、互动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网络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和政府治理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传播的不发达,往往使公众参与的成本加大,效率降低。只有使公众的话语权充分发挥,提高公众网络参与管理的效度,才能使网络公众参与良性运作。哈贝马斯认为,衡量人类沟通有效性的要求有四个,即符合文法上的可理解性、命题内容上的真理、人际关系上的正确性、说者意向的真诚性。如果将之细化形成构建网络公众参与的运作要求,包括以下标准:(l)普遍的平等观念;(2)广泛的自主意识;(3)强烈的责任感;(4)法制原则。这些是发挥有效性的准则。虽然,公众受组织化参政能力、代表性、时间精力投入、政治策略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参与能力和效果是受影响的。但公众参与并非是盲动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政治:虚拟空间里的绝对民主——从“网络愤青”现象看网络舆论对政治的影响[J]. 顾宁. 理论界. 2006(03)
[2]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J]. 何祖洪.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05)
[3]公共新闻:角色定位与话语权[J]. 张姗. 青年记者. 2006(04)
[4]网络民主中的政府治理及其法律调控[J]. 刘小冰,邱萍. 南京社会科学. 2006(01)
[5]公民参与:公共利益表达的有效途径[J]. 李春香.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6]电子政务:培养公众参与文明[J]. 阳艳,李克. 中国报道. 2006(01)
[7]网络环境中的言论自由及其规制[J]. 陈桃生.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8]商议性民主决策的运行与中国实践个案[J]. 季元杰. 理论探讨. 2006(01)
[9]扩大公民参与 构建和谐社会[J]. 张艺,廖晓明.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01)
[10]协商民主: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J]. 郭淑清.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01)
本文编号:2905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905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