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6 21:11
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城市产业发展的特区,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域范围、产业规模、从业人员数量等方面的不断扩大,其内部的相关城市建设却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导致开发区在新时期转型升级中面临技术、人才、资金、环境等发展瓶颈。在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和目前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分离”的现状条件下,提升产城融合发展程度是开发区的唯一选择。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中部地区的国家级开发区,目前虽然具有一定的城市功能,但产城融合度还不够高,其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是全国大部分开发区的通病。深入研究铜陵经开区产城融合发展,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背景,针对目前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分离的现状,以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案例,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研究其产城融合的发展对策。在结合相关基础理论、现状研究成果及国内外城市经验启示的基础上,以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情况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实证研究法分析其产城融合的相关要素,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研究对策。本文认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霍华德田园城市图解??(来源《城市规划原理》)??田园城市理论倡导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它作为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为后来的“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理论7等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图2铜陵经济技?
图3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园区空间区位??(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提升雄安新区城市能级 促进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J]. 李磊. 国家治理. 2018(48)
[2]境外园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思考[J]. 刘志成. 开发性金融研究. 2018(05)
[3]吉林省特色小镇编制方法分析[J]. 全震,胡海德,董峻岩,孟光伟. 住宅与房地产. 2017(36)
[4]新型城镇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效应分析[J]. 尚娟,董李媛,刘丽丽. 工业技术经济. 2017(12)
[5]产城融合成果显著 产业升级追寻未来——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J]. 张洪洋. 中国房地产. 2017(26)
[6]关于推进天津市北辰区产城融合 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J]. 天津市北辰区政协课题调研组,李冬梅. 天津经济. 2017(06)
[7]产业新城的正确打开方式——基于国际经验的视角[J]. 王挺. 中国房地产. 2016(17)
[8]国内外“产城融合型”城镇化模式对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启示[J]. 周彦宏.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1)
[9]产城融合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基于全国7省(市)的调查[J]. 田翠杰,林霓裳,刘洪银.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1)
[10]产城融合的概念框架搭建:基于空间组织逻辑的识别与评价[J]. 岳隽,古杰. 城市观察. 2015(06)
博士论文
[1]四化同步进程中的产城融合研究[D]. 姜玉砚.山西财经大学 2016
[2]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D]. 李春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
[3]信息化空间观念与信息化城市的空间发展趋势研究[D]. 蔡良娃.天津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政府推动开发区产城融合研究[D]. 张雅莹.广西师范大学 2018
[2]政府主导型园区产城融合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D]. 张才国.重庆大学 2016
[3]产城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 汪海军.天津师范大学 2016
[4]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伦理建设研究[D]. 肖奕.湖南工业大学 2015
[5]苏州工业园区高层次人才引进环境研究[D]. 江之源.苏州大学 2015
[6]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模式研究[D]. 华益.苏州科技学院 2009
[7]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 韩艳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
[8]区域创新网络与西部工业化发展路径研究[D]. 李怡.西南财经大学 2007
[9]新形势下城市竞争力的探讨[D]. 廖振鹏.昆明理工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86612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霍华德田园城市图解??(来源《城市规划原理》)??田园城市理论倡导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它作为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为后来的“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理论7等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图2铜陵经济技?
图3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园区空间区位??(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提升雄安新区城市能级 促进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J]. 李磊. 国家治理. 2018(48)
[2]境外园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思考[J]. 刘志成. 开发性金融研究. 2018(05)
[3]吉林省特色小镇编制方法分析[J]. 全震,胡海德,董峻岩,孟光伟. 住宅与房地产. 2017(36)
[4]新型城镇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效应分析[J]. 尚娟,董李媛,刘丽丽. 工业技术经济. 2017(12)
[5]产城融合成果显著 产业升级追寻未来——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J]. 张洪洋. 中国房地产. 2017(26)
[6]关于推进天津市北辰区产城融合 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J]. 天津市北辰区政协课题调研组,李冬梅. 天津经济. 2017(06)
[7]产业新城的正确打开方式——基于国际经验的视角[J]. 王挺. 中国房地产. 2016(17)
[8]国内外“产城融合型”城镇化模式对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启示[J]. 周彦宏.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1)
[9]产城融合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基于全国7省(市)的调查[J]. 田翠杰,林霓裳,刘洪银.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1)
[10]产城融合的概念框架搭建:基于空间组织逻辑的识别与评价[J]. 岳隽,古杰. 城市观察. 2015(06)
博士论文
[1]四化同步进程中的产城融合研究[D]. 姜玉砚.山西财经大学 2016
[2]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D]. 李春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
[3]信息化空间观念与信息化城市的空间发展趋势研究[D]. 蔡良娃.天津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政府推动开发区产城融合研究[D]. 张雅莹.广西师范大学 2018
[2]政府主导型园区产城融合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D]. 张才国.重庆大学 2016
[3]产城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 汪海军.天津师范大学 2016
[4]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伦理建设研究[D]. 肖奕.湖南工业大学 2015
[5]苏州工业园区高层次人才引进环境研究[D]. 江之源.苏州大学 2015
[6]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模式研究[D]. 华益.苏州科技学院 2009
[7]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 韩艳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
[8]区域创新网络与西部工业化发展路径研究[D]. 李怡.西南财经大学 2007
[9]新形势下城市竞争力的探讨[D]. 廖振鹏.昆明理工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866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3086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