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基层政府治理涉诉信访事件的策略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5 12:12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集中,涉诉信访事件数量越来越多,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已经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是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涉诉信访事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心,特别是基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基层政府在治理涉诉信访工作中未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只重结果,忽略了过程,没有从涉诉信访的源头抓起,在出现涉诉信访问题后,由于维稳工作压力、政策偏差、执行效率和缺乏社会管理等问题,基层政府要么选择了妥协,要么选择强力压制,这样的做法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冲突。本文阐述了涉诉信访的基本概念,并且立足从法治理论、善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角度,多方位、多角度的看待与理解涉诉信访事件,从中获得很多启发。文章还对我国基层政府涉诉信访事件治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基层政府治理涉诉信访事件面临的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式着重强调基层政府治理涉诉信访事件的基本原则,为基层政府涉诉信访事件治理给出策略优化。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层政府治理涉诉信访事件的策略优化研究


H镇2008-2012年信访情况统计图

信访,数据图,资金,年度


图 3.2 H 镇 2008-2012 年度涉诉信访维稳资金数据图①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在 2008-2012 年度,H 镇 GDP 总值呈上升趋势,涉诉信稳的花费资金占整个财政收入的 5%上下,而经济的发展,涉诉信访维稳的投入并没有减少。我们拿到的数据涵括范围包括综治维稳相关部门所有的一般性工费,包括派出所、综治办、民政所、司法所等,没有很大的波动。而一些隐性作花费没有包括在里面,比如为了息访息诉签的协议费用,要是把这些隐性支进去,涉诉信访维稳花销将保持在财政收入的 10%以上,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诉信访人期望值越来越高,信访维稳费用就会越来越高,涉诉信访维稳费用占高,长此以往,财政已经吃不消,其他方面的财政投入肯定会受到影响,不利于的经济社会发展。2 基层政府治理涉诉信访事件存在的问题2.1 治理涉诉信访事件中存在越位问题

信访,预警机制,运作流程,事件


第 4 章 基层政府治理涉诉信访事件的策略优化4.1 加强预警组织建设政府优化治理涉诉信访事件预警机制目的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提前掌握涉诉信访事件来龙去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涉诉信访事件预警制的建立必须有效可行,符合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预警机制的建立应该首先确定制度体系、组织体系,在数据信息分析环节要有效快速,畅通政令。以下图 4.1 涉诉信访事件预警机制的想法和运作流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治理、善治与全球治理:理念和现实的挑战[J]. 托马斯·G.怀斯,张志超.  国外理论动态. 2014(08)
[2]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J]. 薄贵利.  中国行政管理. 2014(05)
[3]“善治”视野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J]. 魏治勋.  法学论坛. 2014(02)
[4]浅析涉诉信访终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立足于如何实现纠纷导出机制的程序价值[J]. 陈慧琳,范功怡.  法制与社会. 2012(34)
[5]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法治化研究[J]. 刘炳君.  法学论坛. 2011(01)
[6]和谐社会视野下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现实思考[J]. 李英.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9(01)
[7]浅析涉诉信访案件的特点、原因及治理措施[J]. 李明向.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9(01)
[8]涉法涉诉信访的困境与出路[J]. 蔡文霞.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5)
[9]论信访制度与法治趋向[J]. 孙涉.  学海. 2007(05)
[10]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 创新信访机制 增进社会和谐[J]. 刘校均.  企业家天地. 2007(07)

硕士论文
[1]我国涉诉信访案件终结程序的构建[D]. 周亮.西北师范大学 2016
[2]我国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研究[D]. 陈嘉慧.广西师范大学 2016
[3]我国基层信访工作困境与对策研究[D]. 魏昊.北京邮电大学 2013
[4]涉诉信访终结机制研究[D]. 张琼.上海交通大学 2011
[5]和谐诉讼理念视野下“涉诉上访”的对策研究[D]. 唐贤茂.湖南大学 2007
[6]中国信访制度的权利救济功能研究[D]. 吴惠泉.上海交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196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31196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0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