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贵州省赫章县扶贫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8 07:48
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论文以贵州省毕节地区赫章县为研究对象,对其贫困状况、贫困原因、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等进行深入的分析,重点就赫章县扶贫机制进行深度考量。通过对赫章县扶贫情况的实证调查和深入分析,认为当前赫章县乃至其他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在政府主导总体上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应通过建立和完善一些必要的扶贫机制,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强大扶贫合力进行扶贫攻坚;应突出当地资源优势,重点以发展扶贫产业为主要手段,选准适宜贫困地区当地发展的一些优势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同时应着力激发和调动贫困地区农民的主体意识,切实做好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农民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开发式扶贫和参与式扶贫的有效结合,最终通过扶持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就业等促进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加上农村低保制度等,统筹解决贫困问题。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参考文献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赫章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贫困状况
第一节 赫章县基本县情及贫困情况
第二节 赫章县的贫困特征
第三节 赫章县的贫困原因
一、自然因素的影响
二、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影响
三、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低下的影响
四、扶贫依赖心理的影响
五、教育基础设施匮乏的影响
六、就业和创业机会的影响
七、城镇化水平低的影响
第二章 赫章县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第一节 扶贫工作的开展
一、扶贫对象的锁定
二、扶贫资金的使用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
四、社会扶贫方面
五、产业化扶贫工作
六、整村推进项目实施
七、贫困人口素质和技能提高方面
八、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工作机制的建立
第二节 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贫困面大幅下降,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三、社会事业有较大发展,人口素质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第三节 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对象瞄准偏差大,贫困人口受益率低
二、项目申报审批程序复杂,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三、扶贫资源渠道分散,难以形成整合效益
四、贫困人群观念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五、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发展能力低下
六、地方财政收入少,扶贫开发总体投入不足
第三章 赫章县扶贫机制方面的探索
第一节 扶贫对象瞄准机制
第二节 扶贫资源整合机制
一、整合资金,拓宽投入渠道
二、创新融资方式,带动金融资本注入
三、推行“以奖代补”机制,调动群众积极性
四、推动扶贫资金滚动发展
第三节 扶贫效果评估机制
第四节 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一、结合“两基”攻坚普遍提高人口素质和教育发展能力
二、贫困地区人群的人力资源开发
第五节 定点扶贫与对口帮扶机制
第六节 社会扶贫机制
第四章 赫章县扶贫机制创新完善的对策
一、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和瞄准机制的建立
二、由“四到省”向“四到县”资源传递机制的创新
三、产业化扶贫资金投向机制的完善
四、扶贫资金的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创新
五、扶贫资源整合机制的完善
六、社会帮扶机制的创新
七、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发展提高机制的完善
八、创新建立农民主体参与机制
九、农民组织化培育引导机制的创新
十、扶贫开发效果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我国政府主导型扶贫模式效率的思考[J]. 陕立勤,kangShou Lu. 开发研究. 2009(01)
[2]国外反贫困经验对我国当代反贫困的若干启示——以发展中国家巴西为例[J]. 黄东花,王俊文. 农业考古. 2008(06)
[3]扶贫投资低效率与市场化反贫困机制的建立[J]. 徐志明. 乡镇经济. 2008(09)
[4]国外反贫困经验对我国反贫困的当代启示——以西方发达国家美国为例[J]. 王俊文. 社会科学家. 2008(03)
[5]我国农村贫困的新特征与扶贫机制创新[J]. 刘娟,赵玉. 探索. 2008(01)
[6]论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机制的创建[J]. 韩广富.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7]国外反贫困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 汪段泳,刘振光. 江汉论坛. 2007(05)
[8]我国政府扶贫机制再造研究[J]. 张宗毅,牛霞,文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9]国际农发基金的扶贫理念和扶贫机制[J]. 丁国光. 财政研究. 2006(11)
[10]浅议国外非政府组织扶贫机制及其启示[J]. 郑光梁,魏淑艳.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06)
本文编号:3125159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参考文献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赫章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贫困状况
第一节 赫章县基本县情及贫困情况
第二节 赫章县的贫困特征
第三节 赫章县的贫困原因
一、自然因素的影响
二、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影响
三、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低下的影响
四、扶贫依赖心理的影响
五、教育基础设施匮乏的影响
六、就业和创业机会的影响
七、城镇化水平低的影响
第二章 赫章县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第一节 扶贫工作的开展
一、扶贫对象的锁定
二、扶贫资金的使用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
四、社会扶贫方面
五、产业化扶贫工作
六、整村推进项目实施
七、贫困人口素质和技能提高方面
八、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工作机制的建立
第二节 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贫困面大幅下降,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三、社会事业有较大发展,人口素质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第三节 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对象瞄准偏差大,贫困人口受益率低
二、项目申报审批程序复杂,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三、扶贫资源渠道分散,难以形成整合效益
四、贫困人群观念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五、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发展能力低下
六、地方财政收入少,扶贫开发总体投入不足
第三章 赫章县扶贫机制方面的探索
第一节 扶贫对象瞄准机制
第二节 扶贫资源整合机制
一、整合资金,拓宽投入渠道
二、创新融资方式,带动金融资本注入
三、推行“以奖代补”机制,调动群众积极性
四、推动扶贫资金滚动发展
第三节 扶贫效果评估机制
第四节 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一、结合“两基”攻坚普遍提高人口素质和教育发展能力
二、贫困地区人群的人力资源开发
第五节 定点扶贫与对口帮扶机制
第六节 社会扶贫机制
第四章 赫章县扶贫机制创新完善的对策
一、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和瞄准机制的建立
二、由“四到省”向“四到县”资源传递机制的创新
三、产业化扶贫资金投向机制的完善
四、扶贫资金的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创新
五、扶贫资源整合机制的完善
六、社会帮扶机制的创新
七、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发展提高机制的完善
八、创新建立农民主体参与机制
九、农民组织化培育引导机制的创新
十、扶贫开发效果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我国政府主导型扶贫模式效率的思考[J]. 陕立勤,kangShou Lu. 开发研究. 2009(01)
[2]国外反贫困经验对我国当代反贫困的若干启示——以发展中国家巴西为例[J]. 黄东花,王俊文. 农业考古. 2008(06)
[3]扶贫投资低效率与市场化反贫困机制的建立[J]. 徐志明. 乡镇经济. 2008(09)
[4]国外反贫困经验对我国反贫困的当代启示——以西方发达国家美国为例[J]. 王俊文. 社会科学家. 2008(03)
[5]我国农村贫困的新特征与扶贫机制创新[J]. 刘娟,赵玉. 探索. 2008(01)
[6]论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机制的创建[J]. 韩广富.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7]国外反贫困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 汪段泳,刘振光. 江汉论坛. 2007(05)
[8]我国政府扶贫机制再造研究[J]. 张宗毅,牛霞,文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9]国际农发基金的扶贫理念和扶贫机制[J]. 丁国光. 财政研究. 2006(11)
[10]浅议国外非政府组织扶贫机制及其启示[J]. 郑光梁,魏淑艳.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06)
本文编号:3125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3125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