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4 14:03
强调“政府、公民个人、非政府组织共同成为公共服务管理的主体,在共同的目标下共享资源,相互作用,参与式地决定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共同承担公共事务治理的责任”的公共治理理念,为西方政府进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也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单位制度的弱化以及民间组织的兴起,国家权力逐步由一种无限权力转化为有限权力,政府职能日益从“全能型”转变为“有效型”。而“小政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社会”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的提高,政府和社会的分工合作与共同治理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妇联组织作为党领导下的社会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其存在与运作的社会背景发生的重大变化,对其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其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妇联组织因其在政治、组织、群众、工作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由于其组织自身的局限性、工作机制的有限性、队伍构成的“瓶颈”问题等原因,又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节 妇联组织概况
一、妇联组织概述
二、角色定位和主要任务
三、基本职能
第二节 公共事务的基本理念
一、公共事务的内涵及类型
二、公共事务的基本特征
三、公共事务对主体的要求及影响
四、妇联组织参与的社会公共事务的界定
第三节 公共治理的基本理念
一、治理理念的内涵与目标
二、治理对主体的要求及影响
三、公共治理与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相关性
第三章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缘由
一、社会结构变化是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
二、政府职能转变是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条件
三、民间妇女组织兴起是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推动力
第二节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优势
一、政治优势
二、组织优势
三、群众优势
四、工作优势
第三节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领域和基本途径
一、主要领域
二、基本途径
第四章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自身的局限性
一、双重角色定位带来的矛盾
二、组织体系层级制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工作机制的有限性
一、工作模式单一化、行政化,创新乏力
二、工作重心偏移,应对迟缓
第三节 队伍构成的“瓶颈”问题
一、专职妇女干部队伍
二、妇女代表
三、妇女工作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
第五章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对策
第一节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必须理顺的四大关系
一、妇联组织与执政党的关系
二、妇联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三、妇联组织与民间妇女组织的关系
四、妇联组织与其他社会团体的关系
第二节 明确组织定位是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关键
一、组织定位
二、组织职能
三、组织体系
第三节 创新工作体系是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根本途径
一、社会环境
二、参与渠道
三、工作机制
四、工作方式
第四节 加强队伍建设是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有力保障
一、配齐配强专职妇女干部,提高妇联干部社会工作能力
二、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妇女代表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妇女工作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队伍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转型期中国的社会性别与公共管理——“全国公共管理与社会性别论坛暨师资培训”综述[J]. 梁洨洁,张再生. 妇女研究论丛. 2007(05)
[2]公共管理研究的逻辑起点:公共事务[J]. 姜士伟. 理论探讨. 2007(05)
[3]公共事务治理与社团主义模式[J]. 王家峰. 行政论坛. 2007(03)
[4]妇联承担政府职能的优势与阻力研究[J]. 丁娟,马焱. 妇女研究论丛. 2006(S2)
[5]“社会中的国家”与妇联的政治资源[J]. 龚咏梅. 妇女研究论丛. 2006(06)
[6]促进社会性别观念与公共管理实践的结合——首届“社会性别与公共管理论坛”综述[J]. 何兰萍. 妇女研究论丛. 2006(05)
[7]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评估报告(1995-2005)[J].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指标研究与应用课题组,蒋永萍,姜秀花,陈方,贾云竹,杨玉静,吴帆. 妇女研究论丛. 2006(02)
[8]韩国提高妇女地位机制的建立与发展——兼论对中国提高妇女地位机制的启示[J]. 刘伯红. 妇女研究论丛. 2006(02)
[9]关于我国现阶段妇联组织能力建设的思考[J]. 丁娟,曲雯,黄桂霞. 妇女研究论丛. 2005(06)
[10]试析中国女性群体的分化与分层[J]. 王小波. 妇女研究论丛. 2005(05)
本文编号:3321829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节 妇联组织概况
一、妇联组织概述
二、角色定位和主要任务
三、基本职能
第二节 公共事务的基本理念
一、公共事务的内涵及类型
二、公共事务的基本特征
三、公共事务对主体的要求及影响
四、妇联组织参与的社会公共事务的界定
第三节 公共治理的基本理念
一、治理理念的内涵与目标
二、治理对主体的要求及影响
三、公共治理与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相关性
第三章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缘由
一、社会结构变化是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
二、政府职能转变是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条件
三、民间妇女组织兴起是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推动力
第二节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优势
一、政治优势
二、组织优势
三、群众优势
四、工作优势
第三节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领域和基本途径
一、主要领域
二、基本途径
第四章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自身的局限性
一、双重角色定位带来的矛盾
二、组织体系层级制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工作机制的有限性
一、工作模式单一化、行政化,创新乏力
二、工作重心偏移,应对迟缓
第三节 队伍构成的“瓶颈”问题
一、专职妇女干部队伍
二、妇女代表
三、妇女工作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
第五章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对策
第一节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必须理顺的四大关系
一、妇联组织与执政党的关系
二、妇联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三、妇联组织与民间妇女组织的关系
四、妇联组织与其他社会团体的关系
第二节 明确组织定位是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关键
一、组织定位
二、组织职能
三、组织体系
第三节 创新工作体系是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根本途径
一、社会环境
二、参与渠道
三、工作机制
四、工作方式
第四节 加强队伍建设是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有力保障
一、配齐配强专职妇女干部,提高妇联干部社会工作能力
二、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妇女代表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妇女工作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队伍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转型期中国的社会性别与公共管理——“全国公共管理与社会性别论坛暨师资培训”综述[J]. 梁洨洁,张再生. 妇女研究论丛. 2007(05)
[2]公共管理研究的逻辑起点:公共事务[J]. 姜士伟. 理论探讨. 2007(05)
[3]公共事务治理与社团主义模式[J]. 王家峰. 行政论坛. 2007(03)
[4]妇联承担政府职能的优势与阻力研究[J]. 丁娟,马焱. 妇女研究论丛. 2006(S2)
[5]“社会中的国家”与妇联的政治资源[J]. 龚咏梅. 妇女研究论丛. 2006(06)
[6]促进社会性别观念与公共管理实践的结合——首届“社会性别与公共管理论坛”综述[J]. 何兰萍. 妇女研究论丛. 2006(05)
[7]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评估报告(1995-2005)[J].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指标研究与应用课题组,蒋永萍,姜秀花,陈方,贾云竹,杨玉静,吴帆. 妇女研究论丛. 2006(02)
[8]韩国提高妇女地位机制的建立与发展——兼论对中国提高妇女地位机制的启示[J]. 刘伯红. 妇女研究论丛. 2006(02)
[9]关于我国现阶段妇联组织能力建设的思考[J]. 丁娟,曲雯,黄桂霞. 妇女研究论丛. 2005(06)
[10]试析中国女性群体的分化与分层[J]. 王小波. 妇女研究论丛. 2005(05)
本文编号:3321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3321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