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体育管理模式的特征与改革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1-09-25 15:45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实行的是体育管理“举国体制”,政府既是管理体育的主体,又是办体育的主体。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这一管理体制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其政治、经济、社会领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一切体育事务由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来操办和控制”的方式,使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陷入制度困境之中。学者们对我国政府对体育的管理模式、体制建构的讨论始自20世纪90年代,到目前为止,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反思学术界的研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体育管理模式,不仅要关注体育本身,更应考虑体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透过我国政府体育管理管理模式变迁的历程,可以看到,我国传统体育管理模式的行政化特征非常明显,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其弊端越来越凸显,尤其是社会化进程缓慢。当今我国社会的转型,“新公共管理”理论框架下政府职能的转换,构建服务型政府体育管理体系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进行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体育管理新模式的制度建构,不仅要基于我国国情,继承和发展其优越性,对改革的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确定改革与完善的指导原则,还...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关于主题的审视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一) 研究方法
(二) 资料来源
四、基本概念与范畴界定
(一) 体育的概念及其范畴
(二) 体制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三) 体制创新的内涵
五、本选题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国体育管理模式的特征与历史演变
一、体育管理模式概述
(一) 体育管理模式的内涵
(二) 体育管理模式的基本类型
(三) 体育管理模式形成的影响因素
二、中国体育管理模式的演变历程
(一) 1949~1952年,体育管理体系的初创与过渡时期
(二) 1952~1978年,政府型管理主体的确立时期
(三) 1978~1980年,形成举国体制
(四) 1981~1992年,中国体育行政体制的初步改革
(五) 1992~1998年,中国体育行政体制改革深化
(六) 1998年至今,政府型管理主体职能转变与协会实体化发展加速时期
三、中国体育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行政化
(一) “举国体制”的内涵和实质
(二)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组成结构
(三) 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体育管理模式的特征
第三章 中国行政化体育管理模式发展的制度困境
一、体育资源配置机制单一化
(一) 依靠行政手段配置体育资源的机制缺陷
(二) 中国体育资源配置机制的低效率表现
二、体育产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 体育产业基础薄弱
(二) 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三) 体育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
三、体育管理社会化进程缓慢
(一) 体育社会化及其意义
(二) 我国体育管理社会化发展现状
四、体育发展结构性失衡
(一) 群众体育举步维艰
(二) 各类体育的相互割裂
第四章 转型期中国政府体育管理模式改革动因分析
一、体育管理模式改革的背景:社会转型与政府职能转换
(一)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层面
(二) 社会转型与中国政府职能改革
二、动因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与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一) 体育功能区分
(二) “新公共管理”理论框架下的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换
三、动因二: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客观需求
(一) 中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必然性
(二) 体育产业存在的问题与政府责任
四、动因三:体育管理社会化的要求
(一) 公共治理:中国体育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非政府体育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系改革需求
第五章 中国政府体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及其改革路径分析
一、中国政府体育管理模式改革的目标定位
(一) 中国政府体育管理模式改革的目标定位
(二) 中国体育管理模式改革的基本框架
二、中国政府体育管理模式改革的指导原则
(一) 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 集约发展原则
(三) 稳步发展原则
(四) 兼顾各方利益原则
(五) 依法管理原则
三、中国政府体育管理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 制度变迁的路径
(二) 中国政府体育管理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
四、世界体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模式及其借鉴
(一) 东欧转轨模式
(二) 西欧、北美模式
(三) 东亚模式
第六章 中国政府体育管理模式创新的制度建构
一、推动行政机构改革,实现职能转换
(一) 以建立权力有限政府为目标
(二) 依法治体
(三) 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过渡
二、加快体育管理社会化进程
(一) 推行实体化改革,完善协会制度
(二) 加强非政府体育组织供给
(三) 加快体育社团建设
三、健全产权制度,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一) 行政权与所有权分离,重塑所有权主体
(二) 强化责任意识,建立规范的托管关系
(三) 建立现代法人资产制度,实现体育企业产权独立化
四、改革体育科技与人才培养体系
(一) 加快体育科技发展
(二) 推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五、建立健全适应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法规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期体育院校体育人才的培养[J]. 李俊.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4)
[2]经济哲学视野中的“有限政府”[J]. 赵玉洁. 山东经济. 2007(06)
[3]对非政府组织概念和性质的再思考[J]. 马庆钰.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7(04)
[4]我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的发展趋势[J]. 刘俊. 湖北社会科学. 2007(11)
[5]浅议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途径[J]. 王春凤. 技术与市场. 2007(11)
[6]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如何走出困局[J]. 向军,戴树根. 求索. 2007(10)
[7]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 许资亮,付晶晶,李艾倩. 商场现代化. 2007(30)
[8]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反思[J]. 陈永军.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10)
[9]关于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理论探讨[J]. 张代谦.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05)
[10]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发展的自组织分析[J]. 丁建军,胡瑞霞,马国俊,任帅钦,钟海波. 山东体育科技. 2007(03)
本文编号:3410006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关于主题的审视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一) 研究方法
(二) 资料来源
四、基本概念与范畴界定
(一) 体育的概念及其范畴
(二) 体制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三) 体制创新的内涵
五、本选题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国体育管理模式的特征与历史演变
一、体育管理模式概述
(一) 体育管理模式的内涵
(二) 体育管理模式的基本类型
(三) 体育管理模式形成的影响因素
二、中国体育管理模式的演变历程
(一) 1949~1952年,体育管理体系的初创与过渡时期
(二) 1952~1978年,政府型管理主体的确立时期
(三) 1978~1980年,形成举国体制
(四) 1981~1992年,中国体育行政体制的初步改革
(五) 1992~1998年,中国体育行政体制改革深化
(六) 1998年至今,政府型管理主体职能转变与协会实体化发展加速时期
三、中国体育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行政化
(一) “举国体制”的内涵和实质
(二)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组成结构
(三) 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体育管理模式的特征
第三章 中国行政化体育管理模式发展的制度困境
一、体育资源配置机制单一化
(一) 依靠行政手段配置体育资源的机制缺陷
(二) 中国体育资源配置机制的低效率表现
二、体育产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 体育产业基础薄弱
(二) 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三) 体育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
三、体育管理社会化进程缓慢
(一) 体育社会化及其意义
(二) 我国体育管理社会化发展现状
四、体育发展结构性失衡
(一) 群众体育举步维艰
(二) 各类体育的相互割裂
第四章 转型期中国政府体育管理模式改革动因分析
一、体育管理模式改革的背景:社会转型与政府职能转换
(一)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层面
(二) 社会转型与中国政府职能改革
二、动因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与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一) 体育功能区分
(二) “新公共管理”理论框架下的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换
三、动因二: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客观需求
(一) 中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必然性
(二) 体育产业存在的问题与政府责任
四、动因三:体育管理社会化的要求
(一) 公共治理:中国体育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非政府体育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系改革需求
第五章 中国政府体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及其改革路径分析
一、中国政府体育管理模式改革的目标定位
(一) 中国政府体育管理模式改革的目标定位
(二) 中国体育管理模式改革的基本框架
二、中国政府体育管理模式改革的指导原则
(一) 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 集约发展原则
(三) 稳步发展原则
(四) 兼顾各方利益原则
(五) 依法管理原则
三、中国政府体育管理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 制度变迁的路径
(二) 中国政府体育管理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
四、世界体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模式及其借鉴
(一) 东欧转轨模式
(二) 西欧、北美模式
(三) 东亚模式
第六章 中国政府体育管理模式创新的制度建构
一、推动行政机构改革,实现职能转换
(一) 以建立权力有限政府为目标
(二) 依法治体
(三) 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过渡
二、加快体育管理社会化进程
(一) 推行实体化改革,完善协会制度
(二) 加强非政府体育组织供给
(三) 加快体育社团建设
三、健全产权制度,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一) 行政权与所有权分离,重塑所有权主体
(二) 强化责任意识,建立规范的托管关系
(三) 建立现代法人资产制度,实现体育企业产权独立化
四、改革体育科技与人才培养体系
(一) 加快体育科技发展
(二) 推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五、建立健全适应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法规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期体育院校体育人才的培养[J]. 李俊.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4)
[2]经济哲学视野中的“有限政府”[J]. 赵玉洁. 山东经济. 2007(06)
[3]对非政府组织概念和性质的再思考[J]. 马庆钰.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7(04)
[4]我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的发展趋势[J]. 刘俊. 湖北社会科学. 2007(11)
[5]浅议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途径[J]. 王春凤. 技术与市场. 2007(11)
[6]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如何走出困局[J]. 向军,戴树根. 求索. 2007(10)
[7]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 许资亮,付晶晶,李艾倩. 商场现代化. 2007(30)
[8]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反思[J]. 陈永军.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10)
[9]关于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理论探讨[J]. 张代谦.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05)
[10]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发展的自组织分析[J]. 丁建军,胡瑞霞,马国俊,任帅钦,钟海波. 山东体育科技. 2007(03)
本文编号:3410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3410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