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建材产业链生态循环增效机理探析——以玻璃建材为例

发布时间:2017-09-28 06:23

  本文关键词:建材产业链生态循环增效机理探析——以玻璃建材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建材产业 产业链 生态循环 经济效益 可持续发展


【摘要】:通过分析建材产业高污染、产能过剩、低效益的动因,探讨了产业链生态循环增效机理及其发展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主张构建产业链资源延伸利用、能源互补利用、物质能量循环再生利用及高新技术综合应用机制,形成产业链内部生产资源要素、外部公共管理要素共生耦合的生态运行机制,依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的分类构筑物质能量信息互补利用的闭合回路,利用生态高新技术的超常潜力来实施建材产品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排,提高质量并降低成本,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促进建材产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可持续增长。
【作者单位】: 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
【关键词】建材产业 产业链 生态循环 经济效益 可持续发展
【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2013年度立项课题“玻璃建材产业资源循环可持续增效模式研究”(批准号:XHJJ-1323)
【分类号】:F426.92
【正文快照】: 一、产业链生态循环增效的提出及其背景目前我国建材产业不断发展,产出了大量的水泥、玻璃等建材产品,支撑着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同时也担当着敏感而沉重的多元社会功能,带动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但目前我国建材产业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已超过有效需求容量。2012年底,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马驰;周萍;;关于在建材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6年21期

2 简新华;李路;;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个管理问题[J];经济纵横;2009年03期

3 郑大庆;张赞;于俊府;;产业链整合理论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02期

4 祝连波;任宏;;基于循环经济的建筑节材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年01期

5 ;2012年7月重点联系玻璃企业产、销、存、价分析[J];中国建材;2012年09期

6 祁绍平;肖强;;玻璃行业利润触底复苏尚待时日——玻璃行业2013年投资策略[J];中国建材;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荣胜;邹丽君;;基于交易费用的我国节能服务产业链整合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6期

2 黄素清;朱继华;邢锋;;锈蚀钢筋混凝土板的承载能力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9年11期

3 韩民青;;全球调适性工业化和新工业化发展道路[J];东岳论丛;2008年02期

4 宋旭琴;;我国航运企业产业链的整合模式研究[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刘湘辉;孙艳华;;集聚效应:中小企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的机理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6 谢小耀;卢燕;;绿色建筑设计及应用——以湛江市某商业大厦为例[J];环境;2009年S1期

7 孟召宜,沈正平,渠爱雪;文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2004年05期

8 付淑敏;;河北省建材行业节能减排的难点与对策[J];经济论坛;2009年22期

9 侯伟丽;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兴起与经济学理论范式的转变[J];经济学家;2004年02期

10 刘婧;;国外能源系统模型研究及启示[J];理论界;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湘辉;周发明;孙艳华;;“集聚效应”:中小企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的机理分析[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宋国琴;邓红蕾;郑胜华;章俊杰;;现代服务业产业链整合及其发展策略研究[A];2012-2015年转型期的中国——中国未来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2 董爱军;信息产业链创新的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朱远;中国提高资源生产率的适宜模式与推进策略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金立兵;多重环境时间相似理论及其在沿海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8年

5 刘旖芸;上海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胡琦忠;工程结构全寿命周期设计理论的核心指标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罗永仕;生态安全的现代性解构及其重建[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方毅;中国生态文明的SST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王晓冬;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经验—一种制度经济学的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许晨;混凝土结构钢筋锈蚀电化学表征与相关检/监测技术[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康华;福斯特的生态危机理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靖;广东产业转移中人型理论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王克;河南省“十二五”节能目标测算及分析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4 董光磊;出版企业数字内容管理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5 龚宇波;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南通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颖;资源、风险对种子零售商在产业链中实际与期望利益分配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巩佳艺;两型社会建设的环境伦理学思考[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8 姜科;低碳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陈鹏飞;生态美学:理论基础及其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庆忠;中国循环经济投融资机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明华,李国平;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及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曹群;姜振寰;;产业链的内涵及特性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11期

3 蒋国俊,蒋明新;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芮明杰;刘明宇;;产业链整合理论述评[J];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5 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11期

6 芮明杰;刘明宇;;网络状产业链的知识整合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1期

7 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4期

8 洪勇;苏敬勤;;发展中国家核心产业链与核心技术链的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6期

9 邵昶;李健;;产业链“波粒二象性”研究——论产业链的特性、结构及其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9期

10 王云霞;李国平;;产业链现状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向阳;炊林源;;灌注桩扩孔率控制技术施工工法[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1年08期

2 林向武;;新型剪力墙组合模板施工技术[J];福建建材;2011年07期

3 程亮;;浅析家居智能管理中心(系统)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住宅设施;2006年04期

4 肖建庄;王智威;张宏达;;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的经济分析与产业链研究[J];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2006年04期

5 吴寿恒;;老企业走挖潜改造的路子越走越宽[J];中国建筑防水;1985年02期

6 张后鹏;刘迪梅;;水厂使用环保陶瓷滤料的可行性分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顾建斌;;再谈按“工程量清单”的投标报价方法与技巧[J];建筑施工;2005年12期

8 李学昌;;夯实水泥土桩在处理复杂地基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4期

9 顾晴;;顺华模式:土地资产化解决农民后顾之忧[J];建设科技;2006年10期

10 马国馨;;关于提高住宅飘窗功效的建议[J];中国住宅设施;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R壍煤,

本文编号:934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934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d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