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及财政货币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1 19:08

  本文关键词: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及财政货币政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自90年代以来,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断加快,但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与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不断增多,主要体现在我国经济的内部不均衡与外部不均衡上。基于这种事实,本文尝试构建一个MM-CM-BP模型来解释我国的经济现状并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的框架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模型的建立、模型扩展为开放经济条件的内外均衡、实证研究与结论。 首先,在封闭条件下假设了经济的长期均衡,并且论证货币市场均衡线与商品市场均衡线的形态及意义。讨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经济的影响,包括财政货币对物价和产出的影响、经济如何偏离长期均衡以及经济出现问题是的政策选择。 其次,把封闭的经济条件扩展为开放经济条件,并加入汇率因素。在这样的基础上分别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内部均衡的研究在加入了汇率因素之后,分析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各种情况下的效果极其对经济的影响;外部均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常账户的平衡上。研究了国际收支平衡线的形态及其含义。 再次,针对本文理论模型,根据我国实际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首先对各个变量间的数据进行了直观的分析,包括相关系数的检验。随后通过VAR模型对财政货币政策效果进行了量化分析。 最后,本文针对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得到了相应的结论。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1)在封闭条件下,不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在为了达到其政策目的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他们的“副作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使得产出增加的同时,物价的上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商品市场均衡线曲线斜率较大时,不仅其产出扩张的力度有限,而且物价上涨的压力非常大;当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意在增加总产出时,应注意到整个经济对商品的需求大小,如若公众的对商品的有效需求有限,则扩张的商品供给将导致生产过剩,这体现在货币市场均衡线曲线较为陡峭,物价的通缩压力较大。 2)在封闭条件下,面对通货膨胀,需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使用才‘能在最大的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如果货币市场均衡线曲线较陡峭,则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效果更好;如果商品市场均衡线曲线较陡峭,则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更好;当出现经济衰退时,从模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商品市场均衡线曲线非常陡峭,则过度的货币扩张将导致经济复苏缓慢并且通胀压力增加,如果货币市场均衡线曲线非常陡峭,则应该避免过度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当出现通过紧缩时,应当同时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紧缩的财政政策,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应当实行何种力度,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3)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情况会变得非常复杂。由于国外对本国商品的需求的出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效果将与封闭情形下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市场均衡线与商品市场均衡线曲线是向右上倾斜还是右下倾斜将变得不确定,这也导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物价与产出的影响变得不确定。其斜率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物价对商品需求以及货币需求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取决于货币需求与商品需求是由物价驱动还是总收入驱动。 4)通过对我国实际情况的检验,发现我国从1990年代开始(1992-1995年间),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货币市场均衡线向右上方倾斜,并且斜率大于商品市场均衡线的斜率。另外,虽然按照当前数据检验的结果,在1990年代以前,商品市场线斜率大于货币市场线,但由于数据期间较短,因此不能完全确定地给出该判断。 从外部均衡来看,国际收支均衡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介于商品市场均衡线和货币市场均衡线之间。 5)在对我国政策制定的建议上,本文认为,在我国当前的形式下,扩张的财政政策会减少产出,降低物价水平,使得经济偏离均衡轨迹,更加会使得政策效果容易偏离政策制定的初衷。与人们的传统观念相反,现在如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结果将会使得产出下降,物价下跌,经济面临下行风险;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将会使得产出增加,物价上升。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使用财政政策解决内外失衡时会出现政策矛盾:对内来说,要保持经济增长,要求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从外部来看,要减少经常账户顺差,则要求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而货币政策则表现出较好的内外一致:经济增长与经常账户平衡均要求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 综合理论模型和实证结果,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纠正我国内外部失衡的过程中,都具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在政策搭配上,本文建议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进行搭配来解决内外失衡问题。
【关键词】:内部均衡 外部均衡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12.0;F822.0;F125;F224
【目录】:
  • 目录3-5
  • Contents5-7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1. 前言12-19
  •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12-17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17-19
  • 2. 文献综述19-25
  • 2.1 关于内外均衡的理论回顾19-20
  • 2.2 国内关于内外均衡的理论研究20-25
  • 2.2.1 内部不均衡与外部不均衡形成的原因20-21
  • 2.2.2 对我国内外均衡的政策分析21-25
  • 3. 封闭经济条件下内部均衡模型的建立25-30
  • 3.1 货币增长的产出效应与物价效应25-26
  • 3.2 假设条件26-30
  • 3.2.1 经济的长期均衡26
  • 3.2.2 货币市场均衡线26-28
  • 3.2.3 商品市场均衡线28-30
  • 4. 封闭经济条件的内部均衡及动态描述30-35
  • 4.1 当CM曲线斜率较小时31-32
  • 4.2 当CM曲线斜率较大时32
  • 4.3 当MM曲线较平坦时32-33
  • 4.4 当MM曲线较陡峭时33-35
  • 5. 当经济发生非正常偏离时的政策选择与搭配35-39
  • 5.1 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35-36
  • 5.2 当经济出现衰退时36-37
  • 5.3 当经济出现通货紧缩时37-38
  • 5.4 小结38-39
  • 6.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分析39-52
  • 6.1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部均衡及其政策分析39-49
  • 6.1.1 假设条件39
  • 6.1.2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市场均衡线39-41
  • 6.1.3 开放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均衡线41-42
  • 6.1.4 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效果分析42-49
  • 6.1.5 小结49
  • 6.2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外部均衡及其政策分析49-52
  • 6.2.1 假设条件50
  • 6.2.2 对国际收支均衡线的分析50-52
  • 7. MM-CM-BP模型对我国实际情况的检验52-60
  • 7.1 检验相关系数52-55
  • 7.1.1 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检验52-53
  • 7.1.2 财政支出增长率与CPI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检验53
  • 7.1.3 货币供给量M2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检验53-54
  • 7.1.4 货币供给量M2增长率与CPI增长率的相关系数54
  • 7.1.5 M2增长率与经常账户顺差之间的关系检验54-55
  • 7.1.6 财政支出增长率与经常账户顺差之间的关系检验55
  • 7.2 构建VAR模型对我国经济进行量化分析55-58
  • 7.2.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56
  • 7.2.2 平稳性检验56
  • 7.2.3 滞后阶数的确定56-57
  • 7.2.4 估计模型参数57
  • 7.2.5 模型的平稳性检验57-58
  • 7.2.6 脉冲响应58
  • 7.3 小结58-60
  • 8. 结论60-63
  • 8.1 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60-61
  • 8.2 本文的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61-63
  • 参考文献63-67
  • 致谢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文彬;;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宏观金融政策组合探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2期

2 李扬;余维彬;;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结合国际经验的探讨[J];财贸经济;2006年01期

3 李扬;殷剑峰;陈洪波;;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J];财贸经济;2007年01期

4 曾华;赵爽;;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黄亦君;我国贸易项目盈余可维持的宏观经济政策[J];当代财经;2003年01期

6 孙华妤;;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检验——基于1994-2004年数据[J];当代财经;2006年07期

7 李天栋;莫涛;;三重约束下的内外均衡分析[J];东南学术;2007年02期

8 卢庆杰;;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林毅夫;;内外失衡条件下的政策选择[J];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08期

10 金永军;陈柳钦;;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评述[J];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及财政货币政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1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81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d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