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我国大学生信用卡风险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2 09:26
   自2004年9月广东发展银行发行我国第一张大学生信用卡以来,国内大学生信用卡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从2004到2009的五年间,大学校园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必争之地,中国大学生作为信用卡消费的一支特殊群体,也深刻地经历了大学生信用卡从初生到辉煌的各个瞬间。其间,各家商业银行都以大学生为发卡对象,推出了种类繁多的大学生信用卡。伴随着大学生信用卡发卡量日益扩大,在校大学生持有信用卡人数与日俱增,信用卡在大学生中逐渐普及的同时,我国大学生“卡族群体”的风险指标——延滞率在逐年递增,大学生信用卡不良率也在不断攀升。大学生信用卡的推广在为商业银行增加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2009年期间,大部分商业银行暂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部分银行相应提高了审批门槛。对我国大学生信用卡风险的研究成为商业银行开展大学生信用卡业务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大学生信用卡入手,分析了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信用卡在我国大学生中推广的时间相比于美国并不是很长,但却已经开始对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产生了影响,与传统消费理念相比,信用卡拥有的新型消费理念正在逐渐被一些大学生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学生也逐渐开始使用信用卡的各项功能进行消费。 对于银行,大学生信用卡是商业银行业务的一种,对利润和潜在利润的追求是商业银行开办此项业务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信用卡业务损益模型的构建,分析该项业务的收入来源与费用支出,其中,未清偿信用余额和大学生信用卡的违约率是影响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利润的主要因素。各个商业银行在确定是否办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时,可以参照积累数据来计算大学生信用卡业务的损益和资产利润率。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求最有效的结合,并且运用有效的风险控制来促进该产业更好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从大学生信用卡需求角度看,我国高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已超过2900万人,大学生信用卡的持卡度普遍不高,相比于美国大学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持卡度,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构建大学生信用卡消费动态效用模型,分析影响大学生信用卡消费效用的因素,进而分析影响大学生信用卡需求的潜在因素为大学生消费的时间偏好率。最后,从信用卡实现的功能角度分析大学生持有信用卡的必要性。从银行和客户两方面发现大学生信用卡风险不仅会对银行利润产生影响,也会对客户需求产生影响。 在大学生信用卡风险识别部分,首先细分出大学生信用卡的风险类型,再用实证分析方法对287个调研样本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大学生在使用信用卡过程中的行为来识别产生信用卡风险的大学生行为特征。分别从大学生对信用卡的认知行为、持卡行为、消费行为、还款行为、潜在需求五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信用卡的风险来源和特征。针对我国大学生信用卡的风险特征,在对美国大学生信用卡及风险的监管方案和我国大学生信用卡及风险的监管方案比较研究基础上,借鉴美国防范大学生信用卡风险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从机制,政策等方面提出控制我国大学生信用卡风险的建议与政策措施。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F832.2
【部分图文】:

信用卡,学生卡,都市女性,私家车


图2一1.信用卡发卜量季度增长率变动图川商业银行在发放信用卡时,针对不同客户的信贷风险特征,将信用卡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高端卡、商务人士、私家车主、都市女性、学生卡、趣味卡片、公益性卡片、特色联名卡。其中,大学生信用卡,就是银行在原有信用卡功能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而设计,针对大学生群体发行,以大学生为持卡人,且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贷记卡,并且规定不同层次大学

信用卡,大学生信用,大学生,使用率


图5一1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日的生信用卡使用率较高。我国人民的传统理财方式是储蓄,节俭生财也是传统美德。传统的中国人都不大愿意接受超前消费。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步,越来越多国外的新鲜消费理念融入我国,成为当下流行的趋势。大学一个特定的年龄层次,更加容易接受这种风潮。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目前使用信用卡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正在使用的就有38%左右,这中间甚至%左右的大学生不只使用了一张。没有使用却打算申请的也有34%左右。

额度,大学生信用,信用额度,大学生


大学生使用信用卜的功能据调查,60%的大学生信用卡额度为3000元,然而只有不到l%的学生期望自己的信用卡额度为3000元,大部分学生期望自己的信用额度为5000元到8000元,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金瑞;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514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8514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d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