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论科学精神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之影响

发布时间:2018-01-03 18:11

  本文关键词:论科学精神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之影响 出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科学精神 理性 文化 社会进步 构建逻辑 培育途径


【摘要】:近现代以来,科学精神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探讨话题,根本原因是科学精神对科学事业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科学不仅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创新,也包含科学精神的弘扬。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厘清科学精神的内涵与特征、要素与表现、结构与功能等问题以及与社会进步的内在关联,对于繁荣科学文化和发展科学事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今时代,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深刻交融,科学已体现为一种社会建制体系,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科学精神贯穿于科学体系的全过程,它是科学的灵魂,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科学精神体现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内化在科学主体的科学意识中,渗透在科学研究方法中,凝结在科学思想体系中。在综合分析中外学者关于科学精神概念基础上,本文将科学精神的现代解释定义为: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以理性精神追求真理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规范,是质疑、实证、创新、自由、平等、包容等科学态度和精神气质凝结在人的意识和行为层面的精神面貌。科学精神作为追求真理的思想源泉,本文不仅在狭义上研究了科学系统的科学精神,还在广义上探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智能发展中的科学精神。科学的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科学精神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精神引领和智力支撑作用。科学精神具有不断丰富发展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传统意义上的科学精神,是源自于科学探索活动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气质和坚定信念,现代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认识层次的理性精神、功能层次的创新精神和价值层次的人文精神,其实质是求真、求善、求美的和谐统一。所以,科学精神的社会功能包括为科学探索提供原动力、为人类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发展人文精神与先进文化。本文认为科学精神与社会进步有着必然的内在关联。首先,科学精神直接影响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和发展观念;其次,科学精神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赋予了人类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实现了人类文化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最后,科学精神通过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和智力素质,其目的和归宿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科学精神的培育与普及。对于中国,近现代科学和科学精神属于外发型的,因此,科学精神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影响具有特殊性。首先,科学精神在中国逐步传播,引导了科学方法的启蒙和科学观念的革新。其次,随着西方科学的植入,科学精神推动了科学本土化的实践,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大科学体制下的科学成就和精神气质是难能可贵的,“科学救国”、“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思想,是符合中国社会实情的,是理性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正是如此,中国社会进步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特别是实事求是思想的建立、生产力标准的确立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证明了科学精神在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中发挥了进步引领作用。科学精神在中国传播与孕育已取得了基本成效,但在总体上是缺乏科学精神的,特别是科学研究中科学精神普遍失范,在公民素养、科学管理、学校教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科学精神缺失现象。近现代中国,由于科学精神的缺失而阻碍社会进步的历史教训比比皆是,最为突出的就是科学主义的盛行和科学政治化的畸形发展。科学精神缺失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既有特定时期的历史局限性,又有传统文化的内在缺陷性,既有现实社会的功利性,又有制度体系的不合理性。科学精神的形成与培育并非一蹴而就,是有其自身的条件和规律的,需要科学主体、文化环境、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培育条件。本文尝试从理论上提出塑造科学精神的构建逻辑。同时,客观分析有利于培育科学精神的现实条件,比如,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规模发展和全社会共同愿景等,都是当前培育科学精神的有利因素。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需要正确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本文提出了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变革科学教育模式、构建完善的科学制度规范体系、增强科学普及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科学家群体加强修养和自我约束、营造民主自由的社会氛围和文化条件等培育途径,对如何培育科学精神的具体方式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最后,本文把弘扬科学精神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紧密结合,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文化强国紧密结合,强调培养和普及科学精神的现实重要性和紧迫性。重申科学精神是当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思想动力,也是反映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觉和生动实践。
[Abstract]:The scientific spirit is the spirit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 scientific method , scientific thought and scientific spirit . The scientific spirit is the spirit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 scientific method , scientific thought and scientific spirit . In the end , the scientific spirit can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rough improving people ' s cognitive ability and intellectual quality . Therefore ,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ultiv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scientific spirit .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the scientific spirit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 spirit and to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 spirit and to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 spirit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来平;试论科学精神的核心与内容[J];文史哲;2001年04期

2 徐文涛;论新时期科学精神及其教育[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 孙玉忠;科学的真理溯求与科学精神[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4 王世赏;弘扬科学精神 发展科技事业[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10期

5 艾靓;论科学精神的内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高翔;崇尚科学 弘扬科学精神[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刘天杰;论科学精神与创新教育[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田明山;;倡导科学精神[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许永祥;刘学求;;论科学精神的培养[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S1期

10 徐宗良;;科学精神与创新[J];科学;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祖甲;;科学精神刍议——科学理念门外谈之二[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朱春艳;张敬军;马萍;;论科学精神向现代人文思想的复归[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杨金山;;徐霞客与科学精神[A];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李建峰;;弘扬科学精神应从科技界做起[A];第八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倪进科;;以人为本,开创科协工作的新局面——关于科协工作的几点思考[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6 孟庆龙;张雪胭;;试论装备人之科学精神[A];第四届全国军事技术哲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7 彭清波;;通过物理学史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谢绍银;;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科学精神的培育[A];社会文化建设与邪教防范研究学术论文精选[C];2004年

9 于祺明;;在“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研究中应当坚定发扬科学精神[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邬晓燕;;当代文化危机和科学精神的融入[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秦元海;论科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6年

2 蒋道平;论科学精神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之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乔延鹏;自由、理性与创新[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家德;科学精神:科学发展观之魂[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于鸿;论科学精神及其在文化转型的意义[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5年

3 唐淑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培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周威宇;论当前我国技术精神的缺失及培养[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丁婵娟;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D];东北大学;2013年

6 曹远明;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D];中南大学;2008年

7 姜静;基于科学史教育的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8 孙定建;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科学精神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牛子宏;论毛泽东的科学精神[D];河南大学;2002年

10 蒋冬双;对当代中国科学精神的合理性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75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1375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3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